
生物人工肝用细胞源与混合型人工肝的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李兰娟等
永生化肝细胞系的建立,不仅为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提供了廉价易得且安全可靠的肝细胞源,也为体外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生物学模型。
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人工肝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利用新鲜分离的猪肝细胞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1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建立了肝衰竭治疗的实验和临床新方法,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及发光器件应用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叶志镇等
发明了6种p型掺杂技术,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p型ZnO薄膜。生长出高度C轴取向ZnO晶体薄膜、稳定的新型立方相ZnMgO和单一相ZnCdO合金薄膜。
国际上第一个由MOCVD技术研制了同质ZnO-LED原型器件,成功实现了ZnO pn结室温电注入发光,这是ZnO应用研究的一个国际性重大突破。
ZnO薄膜生长专用的MOCVD装置
深海海底科学考察的作业关键技术
浙江大学等 陈鹰等
第一次代表中国下潜2500米深海实地开展科考;第一次为我国在深海2300米深处热液地区采到保相热液样品;第一次为我国实现深海热液地区的化学、物理量的长期观测,获得大量数据;第一次在中国南海获得近十米长的保压柱状沉积物样品;第一次实现高温高压流动式培养釜等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深海科学研究以及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
十米沉积物保压采样装置在“海洋四号”上作业中
循环悬浮多级增湿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等 骆仲泱等
该项目提出具有“四多一高”功能有机结合的电厂锅炉循环悬浮多级增湿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及成套工艺系统。
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十几个省市20多家电厂推广44套,近三年累计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为3.41亿元,间接经济效益约为2.66亿元,合计实现经济效益约为6.07亿元。项目成果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脱硫设备国产化进度,推动电力环保行业技术的进步。
浙江富阳富春江环保热电厂
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原料的
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
浙江工业大学等 苏为科等
该项目开发了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绿色化学技术合成氯甲酰胺、酸酐、碳酸酯、异氰酸酯、酰氯5个系列产品。
11个发明专利已在浙江利民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天台昌明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和苏州华辰医化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实现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氯甲酰胺生产车间一角
双列杂交和种质资源评价的
遗传模型与分析方法
浙江大学 朱军等
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大多属复杂性状,受多基因、环境、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互作等效应控制。复杂农艺性状遗传机理与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指导作物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项目提出的新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对稻、麦、棉等农作物重要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具有育种指导意义的各项遗传信息与选育策略。经十余年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已被众多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脾外科的应用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蔡秀军等
研制出一种专供腹腔镜下肝切除使用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使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成功率达到90%(国外报告为83%)。首创腹腔镜下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法,达到真正微创的目的。首创二级脾蒂离断法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节约了医疗费用,并避免了胰尾损伤引起胰漏发生。首创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肝总管,有效地避免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发生。与国外同步在国内首次采用腹腔镜技术成功切除右半肝2例。
术前术后CT比较
支持数字化产品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等 陈纯等
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子构件体系架构,所开发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具有实时性能好、可裁减、可靠性高、可配置、核心组件丰富、支持多硬件平台等特点。
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通信设备、数字电视、数字音视频、智能仪器仪表等新兴行业的十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在数十家传统产业企业中开展推广应用,增强了相关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状研究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瞿佳等
根据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分析我国大陆LHON的各种突变的遗传特性,包括发病率、男女发病比例、发病年龄等临床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有助于对LHON的诊断和研究,并首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报道了我国LHON的家系及其临床特征。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阐明了LHON发病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浙江大学等 严密等
项目结合双合金工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烧结钕铁硼配方和生产工艺对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新配方;在双合金工艺制备的富稀土相中,首创纳米改性以提高矫顽力的工艺,有效提高了磁体工作温度;对国产烧结稀土永磁生产设备进行改进,使铸锭合金成分更加均匀,甩带厚度更加一致,硬磁相和富钕相弥散分布。
深低温回热制冷法研究
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陈国邦等
研制成功完全无运动部件的热声驱动脉管制冷系统,首次进入液氮温区,使解决低温制冷机的可靠性问题成为可能。
研究成果受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等一批国际著名低温专家高度赞赏和重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液氦温区脉管制冷的部分核心技术已转让给日本岩谷公司投入批量生产。
特色经济树种新品种选育及
高效培育技术研究
浙江林学院等 童再康等
以山核桃、香榧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产学研联盟为载体,通过电视、广播、信息网络以及现场培训和基地示范,多层次地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在我省及周边省份得到了广泛应用,增产增效显著。项目实施区2003~2005年间新增产值5.33亿元,并带动加工销售业的发展,增加就业5万余人,社会效益显著。
“浙粉202”、“浙杂203”和“浙杂204”系列
番茄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 杨悦俭等
育成了适合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优质、多抗、高产、耐贮运的番茄系列品种“浙粉202”、“浙杂203”和“浙杂204”,产量、抗性、品质均比原主栽品种有显著提高,其中“浙粉202”是浙江省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第一个蔬菜品种。
育成的番茄系列新品种在全国27个省(市、区)大面积推广,5年累计推广面积19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1.5亿元。
山核桃果枝
多相与非牛顿流若干问题的研究及应用
浙江大学等 林建忠等
该项目通过对多相流与非牛顿流的运动(包括部分复杂运动)进行研究。多相流与非牛顿流的运动在机械、能源、化工、石油、水利、冶金、环保、轻工等领域非常普遍,该项目成果对于减阻、抗磨;提高纤维复合物强度;保证造纸过程中纸张质量;改善纤维品质、强度和手感;预测和控制污染物分布和扩散;提高搅拌和混合效率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聚合物混合层流场稳定性研究实验装置
PTFE/PU共同拉伸弹性膜的研制及产业化
浙江理工大学等 郭玉海等
研制了弹性膜固化接触及配套设备,发明了层压织物、薄膜复合保暖材料、薄膜复合弹性针织布等新产品,实现了产品防水、透湿和防风的统一。已批量生产,大量用于户外运动服、防寒服、防寒鞋和医用防护服等,并用于军队、武警和部分地区公安的新型防寒鞋和防寒大衣。实现产值1.56亿元,利税2463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PTEE-PU共同拉伸弹性膜
新型有机膨润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等 朱利中等
开发了一系列吸附性能好、可多次使用、最终能回收利用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有机膨润土。发明了微波合成有机膨润土新方法、有机膨润土合成-废水吸附处理一体化工艺,建立了废弃有机膨润土资源化的新方法,攻克了新型有机膨润土合成、废水处理工艺、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有机膨润土在大规模废水工程中的应用。
有机膨润土产品
项目组
实分析方法的研究:构造性和应用性
浙江理工大学等 周颂平等
在Fourier级数的一致收敛和平均收敛性研究中,对这个方面长达九十年的研究历史在主体上给出了完整的答案。在分形维数研究中,应用构造性方法, 对Weierstrass函数并进而对更一般的Besicovitch函数的分数阶微积分建立了精确的box维数。在倒数逼近方面,解决了在LP空间中一般性k次变号的问题, 从而获得了完善的成果。
蚜虫真菌性病害的传播流行机制研究
浙江大学 冯明光等
攻克了虫霉侵染体繁殖的国际性难题,对于利用虫霉开展蚜虫生物防治、促进无公害农业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属于农业害虫生物控制的前沿研究,科学假说的提出和证明均属原始创新。
激光合成波长纳米位移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等 陈本永等
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激光合成波长实现干涉条纹细分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合成波长条纹细分原理的纳米测量新方法;发明了一套在毫米量程范围内达到纳米级精度的测试计量技术及应用系统;解决了微电子、超精密加工和精密检测计量等技术领域中的大范围高精度位移测量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在工业产品的检测和校准;并被采纳作为我国大范围高精度位移标准计量仪器。
EPA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
浙江大学等 褚健等
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EPA实时以太网;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人自主制定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目前,EPA标准已被国内23家自动化与仪器仪表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持和采用,成为第一个由国内多家仪器仪表企业真正掌握的现场总线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流量仪表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严 义等
环保型规模化养猪业的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 徐子伟等
该项目通过体内减污和体外治污两条途径的技术创新和集成,形成了规模化养猪业的环保生产关键技术。
该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绿色环保饲料技术已应用于90多万吨猪饲料和300多万头猪饲养,有机肥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已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维生素A产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 李浩然等
研究开发生产虾青素、β-胡萝卜素等高附加值下游产品的工艺路线,并实现产业化,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00吨维生素A、80吨β-胡萝卜素及8吨虾青素的生产规模,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减少了废弃物排放量,降低了维生素A的综合成本,并带动了维生素A下游产品β-胡萝卜素及虾青素产业,推进了维生素A产业链的清洁生产。
开发了适应国产仪表的传感变送电路、智能信号处理方法、测试标定方法、智能表防爆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带有智能特点的新技术。项目开发的智能电磁流量计、智能涡街流量计等产品具有精度高、性能稳定等特点,技术已达到替代进口产品水平。
项目产品已在浙江迪元仪表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多年;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重点大型工程项目,被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等上百家大型企业选用,并得到好评。
测试实验
钢铁企业应用
沼气发电
小试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