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浙江理工大学110周年庆典,庆典上好消息不断。该校3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已顺利通过终审和公告。这意味着今年该校将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年获三个大奖,这在国内高校并不多见。
此外,凭借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该校文化传播学院的朱晓军教授昨晚在绍兴领取了鲁迅文学奖,这是我省文学界首次获此殊荣,也是我国高校教师首次获此殊荣。
一年拿三项大奖并不多见
浙江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庆前夕,在今年国家奖励办公布的3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中,其中两项是该校的科研成果。这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陈本永教授主持的项目“激光合成波长纳米位移测量方法及应用”和原校长赵匀教授主持的项目“高速插秧机的机构创新、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制”。该校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材料与纺织学院邵建中教授主持的项目“基于丝素反应特性调控原理的蚕丝高色牢度染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这是浙江理工大学继李加林教授获得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陈文兴教授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耀洲教授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之后,该校又一次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中获得大奖。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获得6个科技大奖,尤其是今年一下子拿了三个大奖,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多见。
学校一直重奖科技人才
浙江理工大学科研能力为何这么强?该负责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04年,省内外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浙江理工大学(当时名为浙江工程学院)重奖科技人才的新闻。当时因“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李加林教授,回校后收到了来自校方的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创下了当时省内高校最高金额的奖励纪录。
此举并非噱头,而是学校为了鼓励科研创新,根据学校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而作出的奖励。李加林教授在获得这一奖励后,把资金全部投入了课题的后续研究和市场推广上。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重科研、求实干的精神。
此外,该校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年初,教育部公布2006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名单,浙江理工大学由陈文兴教授带队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荣膺此榜,这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之列。
通讯员 柴田 记者 劳国强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10/29/0089235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