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青年时报:“挑战杯”上浙理工大捧回4个二等奖

发布时间:2007-11-23 作者与来源:青年时报  浏览次数:

时报记者 方秀芬 通讯员 柴田 饶晓艳

这个奖=就业通行证

“首次成为全国高校发起单位,我们梦想成真了。”浙江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杜兰晓脸庞略显疲惫,缓缓地吐出了这句话,前天下午她和队员及指导老师从天津风尘仆仆赶回杭州。

在刚落幕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浙理工大满载而归:4个课题全部获得全国二等奖,总分名列全国高校第59位,第五次捧回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织物防水性能自动检测系统受关注

四个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团队项目中,有一个项目叫《织物防水性能自动检测系统研制》(以下简称《研制》)。三名计算机专业学生李钗、陈浩、徐基伟,在该校信息电子学院副院长张瑞林教授的指导下,历时2年完成。

“团队成员去年寒暑假都没有回家,大家全身心投入……工夫不负有心人。”李钗说,这个项目分为三块,三位成员各司其职,她负责该项目的申报、PPT制作、答辩表述等。每周碰头一次,汇报各自进程。

张瑞林教授说,织物防水性检测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很多关系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比如作战服、化工服等;还有很多关系着人的适合度,比如冬季军服、滑雪服等。而他们研制的自动检测系统,主要是计算机检测代替人工检测,结果更科学更精确,而不像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受于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

参加比赛后更坚定继续深造的念头

“我们大开眼界。”李钗和其他参赛队员李英杰、张天成不约而同地说,尽管获奖,但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毕业后,他们选择继续考研或出国深造,“‘挑战杯’坚定我们继续深造的念头。”

“在挑战杯现场,有个团队用英语流利地介绍自己的产品。”李钗腼腆地说,比赛两天内,她就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等候专家来考评。一小时内,三位专家来“盘问”,尽管通过校赛、省赛的历练,但面对专家们专业又简单的提问,李钗还是慌了神,原本准备充足的内容,没能全部表述出来。

“同学们都震撼了一把。”浙理工大材纺学院陈德虎老师说,此次比赛高校如云,有北大、清华、浙大,还有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国王学院等知名大学。在人山人海的现场,参赛学生可以感受比赛的激烈程度,优胜劣汰。

拿到奖就等于拿到就业通行证

“‘挑战杯’展示学生实力,也能展示高校实力。”杜兰晓说,自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两年一届的挑战杯,学校大力资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挑战杯中获奖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今年二等奖获得者奖金可能提升至2万元左右,同时还能获得2个创新学分。

杜兰晓说,参赛挑战杯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有些科研项目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李钗参与《研制》后,她可能就要学习纺织专业的知识,而给他们额外开小灶的都是一流的教授学者。

同时,参赛队伍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这对学生来说,提高个人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改变他们的人生。”杜兰晓说,在挑战杯中获奖,意味着领取了一张就业通行证,很多企业很看重这张通行证。参加2003年挑战杯并获奖的一位学生,现在自己创业,年收入已高达几十万元。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qnsb.com/Index/Catalog5/9818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