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嫦娥总师讲“奔月”叶培建走进本报人文大讲堂,千名大学生8次鼓掌

发布时间:2007-12-22 作者与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本报讯 从去年8月17日进入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至今,嫦娥一号总设计师总指挥叶培建院士只在本周找到了3天完整的休息时间,他把这宝贵的3天献给了第二故乡——杭州。

  昨天,他应本报邀请做客浙江人文大讲堂,与浙江理工大学千名大学生对话互动。他向大学生们公开了我国探月“绕(2007)落(2015年)回(2017年)”三阶段的时间表,面对近期我国准备载人登月的传言,叶院士非常干脆地辟谣:“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载人登月计划。”

今后将不断公布嫦娥月图

  讲座开始不久,叶培建就现场展示了一套“嫦娥一号”发回的月球表面照片,这是他特意带来的,有第一次传回的原始条形照片,有月球的三维照,还有从月球背面拍摄的。“前些时候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月球伪照的流言,大家看了我展示的这套照片,真伪立判。”

  叶培建透露说,为正视听,今后将不定期地实时公布嫦娥一号发回的图文等信息资料,让公众及时了解嫦娥一号卫星的工作进行时。

第二阶段已启动

  距离嫦娥一号发射已有一个多月,叶培建说:“有人以为我能休息了,其实休息不了。”他们还必须向正在天上运行的“嫦娥”发出各项指令,指挥它做各种探测、数据搜集及科学实验活动。与此同时,“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阶段‘落’的工作已经启动,第三阶段‘回’也开始论证。”

  叶培建还讲了一个与探月有关的院士故事。“当年美国从月球上拿回了380公斤的标本,只送给了中国1克指尖那么大的岩石碎片。我们舍不得用,把0.5克放在北京天文馆展览,剩下的0.5克送给了欧阳自远院士。他就用这0.5克标本做了很多研究,成为我国探月首席科学家!”

平均35岁的年轻团队

  讲座进程过半,叶培建出示了一张研究人员“全家福”,他的左膀右臂一位36岁、一位34岁。现场一片哗然,原来是一群“70后”把嫦娥送上了天!

  叶培建说:“我们这支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嫦娥一号”卫星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也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五大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系统。正是这支年轻的团队,克服了技术难题多、研制时间紧、风险大等挑战,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

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嫦娥”上天,看似是航天人的专业技术活,背后实则有着无数中国人的默默支持。

  叶培建说了一件小事:“当时我们运送的卫星设备即将抵达目的地,可我们82名研究人员却因为飞机误点而滞留在成都机场。我找到了机场管理人员,说明了我们的身份和遭遇的紧急情况。15分钟后,民航决定,调派一架专机送我们去!但82个人又坐不满一架飞机,民航在向社会出售剩余机票时不小心多卖了两张,多两个人就不能飞啊。这时航空小姐就向所有乘客请求:哪两位愿意出让位置?话音刚落,就有两个乘客起身下飞机了!”

维护中国的月球权益

  嫦娥一号工程总共花了14亿元人民币,叶培建说经常会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上天?“联合国月球公约说,月球是全人类的。可后面还有一句话更重要:谁开发谁利用!”叶培建掷地有声:“如果今天我们不去,将来也许想去都去不了!我们必须探月,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维护中国的月球权益!”

  无人引领,千余人的讲堂里自发响起了第8次掌声。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程刚说:“这是我们上一年的思想政治课都无法激起的爱国热情!”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有关叶培建院士讲座的详细内容,请关注本报下周一“科教·大讲堂”专版)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07-12/22/content_1900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