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今日早报:带着简历给亲戚拜年 大学生找工作春节不停歇

发布时间:2009-01-22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这个特别的年景下,期盼的眼神中又多了几分焦灼。

  为了找一份工作,有人不“敢”回家过年,住进了求职旅社;为了找一份工作,有人给亲戚拜年时,甚至带上简历,希望他们帮忙“推销”。

  也有些人另辟蹊径,开起了小店,希望避开就业高峰;也有些人春节期间就早早行动,到处索要“就业红包”,收集市场信息。

故事1

  父母的话让他一扫求职阴霾

。。。。。。

故事2

  带着求职简历给亲戚拜年

  “要不是家里催得紧,今年我是不想回家过年的,一想到家里那些亲戚期盼的眼神,我的心里就直发紧,果然,这年过得一点都不舒坦。”同样是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环境艺术专业小刘的这个春节,却过得很不安心。

  “上亲戚家拜年,几乎每个人都要问我工作找得怎么样了,我每次都只能用‘还在等消息’、‘应该差不多了’这样含糊的回答对付过去。”小刘说,好不容易考到了杭州,他的想法是尽量留在杭州,但父母却不赞同。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根本不舍得我离家太远,总是想说服我在湖南老家找个工作,他们每次一看到新闻上说就业难,就会给我打电话,让我‘不要自己一个人在外瞎折腾’,其实就是暗示我回家找工作。”小刘说,就连过年这几天上亲戚家拜年,爸爸妈妈都要让他带着简历,“说是托谁找找关系,帮我在老家找份工作,但我不想一毕业就依赖家里,不管怎么样,起码也要自己先闯一闯试试看啊。”

  “之前在招聘会上找的一家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但感觉不是太满意,所以后来就没再去了,准备再找其他的。”上学期期末,小刘一直在杭州等机会,一直到过年前几天才回家。刚过完年,他又匆匆赶回学校了,用小刘自己的话说,他在老家的这几天,“人在家里,心却在杭州”。

  “在家上网不方便,信息渠道也不够多,挺耽搁的。听同学说年后有一些招聘会,就盘算着早点回学校准备了。”小刘说,大学的最后一个春节,他过得一点也不轻松,“感觉压力挺大的,并不是我不努力,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

故事3

  女大学生开店春节不歇业

  。。。。。

故事4

  大学生拜年

  讨来“就业红包”

  。。。。。。

记者手记

  解决就业难

  须多管齐下

  当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欣喜被求职的忧愁所遮掩,当大学生对于理想的憧憬被现实的尴尬所替代,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495万和560万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有专家曾指出,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虽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长,但如果短期内扩招的学生数量超过市场吸纳量,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去年年末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不少企业停产减产,无疑又给国内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同时,我们大学现有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也和市场要求出现偏差、甚至“脱轨”。

  所幸的是,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开始解决这个难题。大学生“准就业”制度的出台、各种鼓励下基层政策的制订,拓宽了大学生就业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解决这个难题,政府部门还需要积极出台有利于人才消化的各种政策,企业单位还需要尽可能开拓出更多岗位。作为大学生本身来说,就业观念也需要尽快改变,以适应形势要求。只有先找到一个锻炼自身的平台,才可能让你最终学有所成。

  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大学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刻不容缓。在这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先行一步。

  我省的一些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建学院,甚至连课程设置都由企业完成,还聘请了企业里的高管做老师。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所当然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