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尝试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信息,有关我国各省市力求为当地历史文化遗迹申遗的报道比比皆是。依次阅读几篇文章,发现,即便标题写得如何铿锵有力,内容里却总是流露出一丝不足的信心。 “申遗,我们还缺什么? ”也许,这就是其中的潜台词。是呀,可能我们还缺少很多。
截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其中文化遗产679处,自然遗产17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分布在145个国家。自2007年11月起,已经有18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重视,它就如同一枚品牌标签,有了这个标签,不仅可以提升地区的文化实力,提高当地知名度,还可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甚至会出现一系列随之衍生的附加效应。据悉,申遗最成功的例子是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平遥古城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前的1996年,平遥古城的门票收入还仅为82万元,但是,到了2004年,就高达4000余万元,增长了整整57倍。而更加难以估量的财富是,平遥古城名扬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之一。这样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殊荣,不是工厂和大楼能够带来的,只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才能赋予。
无论是看得见的利益,抑或是看不见的效应,申遗,都在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
成功固然令人炫目且兴奋,申遗成功,必将获得许多。但是,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时,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冷静和理性的思考。
西安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处,也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其历史价值不啻于平遥古城,可是城墙的多次申遗均以失败告终。究竟原因何在呢? 2007年,历史学家徐卫民在接受当地报纸采访时遗憾地表示:“我们的古城墙太现代化了,跟遗产这个名词距离有点远。如果按照我的观点,应当原貌保存古城墙周围和城内建筑,在离城远处再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需要解决,但是目前来说,谁也没有办法改变既成的事实。 ”除了城墙,陕西省的华山、华清池、大雁塔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也存在着太过“现代化”的问题。这也是许多中国历史文化遗迹面对的共同尴尬。缺乏城市建设的规划意识,欠缺文物保护的长远目光,使得许多珍贵历史文化遗迹被包围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早已失去了原本的历史环境,从而降低了它的历史价值。于是,一旦面临申遗的必要时,就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还原历史原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另一方面,申遗的根本目的是佐证民族的历史文化,令全人类共同保有世界的珍贵遗产,其文化价值应当是凌驾一切利益之上的。因此,普及民众对于申遗的认识,调动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真正体现申遗的精髓。
杭州西湖自1999年起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请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目前,西湖的申遗工作正处于冲刺阶段。 2008年,浙江理工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进行了一项为期十天的市民调查工作,调查人员分别在梅家坞、三台山、西湖旁、清河坊等地向市民发放了近400份问卷,并与市民座谈,了解他们眼中的西湖申遗。通过调查发现,有73.3%的人知道西湖正在申遗,75.6%的人更看中杭州现在的自然资源,仅有24.4%的市民更看重杭州的人文历史。调查人员从中得出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西湖的内在,除了提倡绿色西湖、休闲西湖,还应该宣传人文西湖。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77.6%的人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应当主要依靠民众的共同参与,仅有17.9%的人认为应当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可见,民众是有意愿参与文物保护的。这与2008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不谋而合。
申遗,是一项工作,也是一个认识世界、人类文化乃至自己的过程。更深刻地认识后者,并珍惜和享受这样一个过程,也许会让我们在申遗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