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洪波
本报通讯员 柴田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水稻种植机械创新团队的教授们,正在对自己研发的手动旋转式插秧机进行改装。这批插秧机即将被学院带到学校的结对帮扶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坦头镇,免费赠送给当地农户,以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率。坛头镇位于山地丘陵地带,田块多以小田块和梯田为主。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对插秧机械化,如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的普及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和浙江裕龙机电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适合山地丘陵地区小田块作业的小型插秧机。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浙江理工大学紧密结合“求知求实提升内涵,创新创业建设强校”的实践载体,立足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动适应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百名干部农村行”、“百名专家企业行”等“双服务”专项活动。
浙江理工大学与天台县坛坦头镇是在2008年7月结成对口帮扶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之后,学校总结前期结对扶贫的经验成果,推出了“百名干部农村行”行动。学校百名干部走出学校,深入基层“真心解难事、热心办实事、用心做好事”,把科学发展观带入农村,用生动、科学和创新的实践做好坦头镇的结对扶贫工作,鼓励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积极转变作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校建立了“一院帮助一村、一人联系一户、一户拥有一策”的帮扶机制,“互助合作”的开发机制和“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努力将学校的科技、知识、人才等优势转化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生产力。
在学校结对的基础上,各学院业也与坦头镇各村结成了对子,根据各村实际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帮助各村制定发展规划,扶植特色产业。机械学院送农业机械下乡,大力发展当地梯田经济;文传学院和生科院帮助结对村挖掘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信电学院组织学生下乡,普及电脑知识,培训农村孩子的网络应用水平。
纺织、服装等学科一直是浙江理工大学的优势,学校在全省最早建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覆盖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构成、生产管理、市场拓展等多个领域,建有织物性能、服装工艺、技术测试、服装CAD、三维人体测量,服装信息化、数码印花及设计等多个实验室,承担了多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厅局级项目。
为发挥这些优势,浙江理工大学组织了 “百位教授企业行”,鼓励专家教授们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创造和培育自主品牌,服务纺织企业转型。
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型企业,教授们着力为企业提供产品小样、规划工艺路线、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纺机、纺丝、织造、印染、成衣等工序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与纺织、纺织装备龙头企业合作承担的重大攻关项目有18项,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学校与浙江泰坦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合作申报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已获科技部批复正式立项。项目涉及纺纱、提花、印花/绣花、印染4个子课题9个产品的开发。这一项目完成后可年新增产值5亿元,新增利税1亿元。
除此之外,学校还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将优势科技资源系统地注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学校不仅作为主要单位参加国家级“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还与杭州、嘉兴、绍兴等地企业共建了10余个纺织类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中与绍兴企业合作共建的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是我省首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之一。该校祝成炎教授和他的课题组与浙江越红控股集团共建的“越红纺研织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已为100多家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
详见5月28日教育信息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