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费君清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面前,浙江省最需要解决什么,高校怎样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的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经过多年实践,我校走出了一条高校专业化服务企业的路子:瞄准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为指导,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化结对、团队式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学校在这种服务中自身也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一个以科技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的品牌特色来。
学校总结前期经验,推出“百名教授企业行”、“百名干部农村行”等专项行动,扩展了服务领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能站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点谋划服务,充分调动全校科技之力,形成团队优势,发挥专业院校在服务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服务社会要处理好多种关系
高校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不但能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促进自身科学发展上水平。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作为一所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就服务社会而言,至少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立足校内和走出校门的关系。高校人才密集,专家、学者众多,在许多学科领域占据前沿优势。高校人才安心于教书育人,专心搞科研,不为浮华所动,不急功近利才能出成果。但高校的职责决定了高校还必须紧密联系社会,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努力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这就要求高校发挥好人才优势,处理好教书育人、埋头搞科研和走出校门、做好社会服务的关系。
二是要处理好服务行业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关系。地方高校就要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浙江理工大学原为纺织部部属院校,一直以来和纺织服装等行业学会保持着密切联系。总体来看,学校以往比较多的精力投入于服务行业的建设发展,尽管对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对地方的依存度、结合度、贡献率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提升。如果学校能更进一步突出纺织服装、机械等和浙江省的地方区域经济结合非常紧密的特色学科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龙头作用,就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契合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要处理好主动出击和被动等待的关系。明确了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层关系,就要对如何更好地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作深入思考。就如同经济实体的发展,高校只有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才能抢到市场和发展先机,提升服务质量,获得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
服务社会要注重方式和层次
高校服务社会,除了要强化内涵建设、科研攻关,根据自身学科特色,主动出击之外,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根据服务的对象,制定合理的帮扶方式,真正起到实效。”
我校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企业结对服务,抓住各龙头企业,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实现了从“点”到“面”的突破。
针对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重点是凝练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力量集成攻关,合作进行国家重大和省重大招标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在共同实施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浙江理工大学与绍兴企业合作申报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纺织用合成纤维高品质功能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浙江理工大学作为第二承担单位加盟共建“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纤维材料、纺织工程、印染技术、纺织装备、信息技术和纺织经济等领域展开合作。
针对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需求迫切的企业,组建联合研发机构,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帮助企业培养研发人员,开发和申请专利,创造和培育自主品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进行产业化,尽量将产品价值链由原先仅局限在制造阶段向品牌、研发和销售、服务延伸。以陈文兴为首的材料与纺织学院一批教授及技术人员,帮助浙化联公司解决困扰其多年的改性聚酯聚合关键技术,成功开发改性聚酯切片,赢得市场先机。2008年公司累计开发生产改性聚酯切片3500吨,获利280万元。浙江理工大学还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和服务。与汉帛、浪莎等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帮助企业申报专利。
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型企业,为企业提供产品小样、规划工艺路线、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水平。浙江理工大学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绍兴市的100多家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和技术培训等服务。与绍兴科技服务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建浙江现代纺织研究院,提供从原料到成品整个纺织产业链的各类研发、策划、咨询服务,服务面已开始辐射全国。
提升服务质量要强化制度保障
高校服务社会需要坚强的科研支持和制度保障。学校在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的建设上,在科研制度的设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实效。”
在科研方面,学习实践活动中,我校提出了“以特色带动综合,用综合强化特色”的方针,围绕特色做文章,引导学校的科研团队,攀登科研新高峰。学校提出“三个一批”的学科建设思路,即重点建设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特色或作为一所理工类多科性大学必须重点发展的学科;积极发展一批有一定实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或对学校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学科;精心布局、培育一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的学科。
纺织、服装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特色不能丢,要借其他学科之力让传统优势专业更具先进性和辐射性,并最终带动其他学科的提升和发展。学校引导已发展成熟的专业,规划科研重点,配合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例如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注重纺织机械研究、信息电子学院注重纺织的信息化研究、经济管理学院注重浙江的区域纺织经济学研究。同时,学校一些其他学院如艺术与设计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等也结合自己专业特色,开设服装纺织类的文化创意研究。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学校纺织、材料、服装等专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传统专业则带动了学校各专业对社会、对产业的服务性和辐射力,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以旧带新,以新促旧,使学校的传统和新兴专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提出“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水平”的新要求,完善学科体系,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与创新,汇集学科队伍,不断加强特色优势学科的整体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力打造学科创新平台。学校出台并实施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积极参与原始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显著的成绩。
学校完善各项制度,为教授专家服务社会给予保障,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制度建设上,浙江理工大学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团队支撑机制,相互协调。对进企业服务的教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项目认定上,经费达到20万元的企业合作项目等同于省部级重点项目;职称评定上,对进行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的教师予以倾斜;教师进企业期间享受专项补贴,对企业合作项目参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持不变,其科技服务的工作业绩将作为考核、评聘和晋升的重要依据等。
详细报道见教育信息报6月25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