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该份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显示,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调查,2008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与去年持平,约为84%。
而在目前的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国际)学院服装设计系,签订了工作合约的毕业生人数就超过了80%。该系2009届154名毕业生高比例的就业,离不开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国际)学院为学生就业做出的种种努力。3月该校将毕业生作品秀搬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5月,学校又出资针对浙江省内企业以及周边城市的企业,做了一台学生作品展示,当日到场的企业有近80家,很多毕业生与企业当场签约。
浙江理工大服装(国际)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赵伟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从学生一进校门,学校就开始为学生谋划未来,为此学校和老师不遗余力。促进就业,是学校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他详细介绍了该校服装设计系近几年在促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Step1规划职业
浙江理工大服装(国际)学院服装设计系的学生一入校,系里就专派教师给新生们讲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服装设计大师、职业时装设计师、时装行业其他从业者,3种状况基本上概括了学生们未来的职业方向。
有了方向,在未来的4年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不断修正的过程。
赵伟国教授表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经过助理设计师-设计师-主设计师-设计管理-设计总监这样一个过程,如果能全部完成这个过程最少也要8年至10年。很多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对这个过程不了解,总以为自己出了校门就能做设计总监,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对此,学生入校后,服装设计系教师会给他们讲解这个过程,目的是让他们能在学校踏实地学习,到工作岗位后踏实地工作,不去沾染一些浮躁气。
“我们鼓励学生毕业后能够踏实地从设计助理开始,虽然有的学生说,设计助理就像打杂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其实这是了解一家公司的设计部门如何运作的好机会,毕业生应该积极地面对。”赵伟国教授说。
Step2课程实用
据赵教授介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高,除了学校与所处的地理优势有关,与学校课程设置的实用也有很大关系。
江、浙、沪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国际)学院地处浙江省,学生在上学期间与附近的企业接触机会就比较多,就业也比较方便,这是地利优势。另外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取消了一些像《服装概论》这样的课程,设置的课程更加向实用方面倾斜。
对于设计师来说,动手能力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入校后的前两年,按照国家要求学习基础课,在这个阶段,服装(国际)学院的教师对于一些动手的课程要求比较严格,同时也会教学生如何理解设计,包括如何去看懂设计,让学生端正对服装设计的态度。“不能无限地放大设计在时装中的作用,设计还要以实用为基础;也不能无限地藐视设计的意义,过分地拷贝。”赵教授说。
在一个公司里,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所有各类工作。浙江理工服装学院的学生在大三就开始接受协作的训练。该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重点培养整合、协作、沟通能力。三年级学生按项目分类来做设计,他们分组完成项目,每人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针织、商品规划、品牌创意、创意设计等方向的实践。
Step3走向时装周
3月份,浙江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赵伟国教授说,从开始实施这个策划到最终走上时装周的舞台,其实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付出的是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国际)学院策划这样一个活动,是希望给学生一个走出去的机会,让全国的同行能够更加直接了解该校的学生。在想法成形后,学校积极地联系了一家服装企业促成了这次活动,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也是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校友。
此次发布结束后举行的企业与学生的见面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代表直接与他们感兴趣毕业生联系,沟通渠道非常畅通,这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一个多月筹备中,学生们感受到的是进入工作岗位将要面临的压力,从而认识到这样紧张、通宵达旦的工作状态在今后职业中筹备发布会或订货会的过程里将经常出现。
Step4抓牢本地市场
5月18日、19日,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国际)学院举行了面对省内企业的供需见面会,形式还是学生的作品展示。赵伟国教授说,这样的形式让企业对学生的设计风格与水平有最直观的了解。本次展示由服装设计系出资举办,学校邀请了省内的50家企业,实际到现场的确有来自江浙沪地区的企业近80家。该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市场受欢迎程度显而易见。
此举为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成为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广告,提高了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系的名声。当然,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系的名气,更多地是靠历届校友在行业内踏实工作积累起来的。
“从学生一进校门,学校就开始为他们谋划未来,为此学校和老师不遗余力,但是真正的未来,还是得靠学生们自己的努力。促进就业,是学校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赵伟国教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