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风头紧,等风头一过,小酒照喝,小车照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我省交警部门的严格执法,一些“酒司机”对交警的集中整治持观望态度,认为这不过是“一阵风”。
整治酒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那么,如何将严格执法常态化,怎样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良好氛围,彻底杜绝酒后驾驶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法律专家。
最缺深入人心的教育手段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吴子婴认为,从治理酒驾比较成功的国家看,主要一条经验,首先就是立法上从严。
不过,吴子婴认为,目前最缺的还是深入人心的交通安全教育手段。“在新加坡,我看到那里每年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讲座等活动,宣传酒后驾车的危害,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同时在酒吧等娱乐场所还有别开生面的互动活动,劝诫人们饮酒后不要开车。”
深入人心的交通安全教育手段,对初学驾驶者和新手司机作用更明显,能从根源上防范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吴子婴提出,这些不一定全由政府部门包办,可以发动民间组织操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司机参与,寓教于乐,效果反而好。
公正执法是成功的关键
“光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执法尺度上的平等性至关重要。”杭州市政协委员王坚直言不讳,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良好氛围,执法公正是成功的关键。
半道红社区的居民对记者说,有关酒驾的电视新闻是天天看,不过,他们的视角更多关注交警在查处中能否“一碗水端平”。
“最近,公安部和我省交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别向社会公开承诺,对酒后驾驶,无论涉及什么人,不管什么理由,都要一视同仁,从严处罚,绝不允许开口子,绝不搞下不为例。”居民陈可可说,只有平等严格地执法,才能让被处罚司机心服口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处罚的教育作用和警示作用。
记者了解到,杭州江干交警大队日前作出规定,对查获的“酒司机”必须在5分钟内直接录入电脑数据库,杜绝一切说情。王坚表示,这些做法打掉了少数自认有靠山,喜欢“开后门”者的嚣张气焰和侥幸心理。
培养司机社会责任感
省法制办副主任夏利阳建议,应该鼓励每个公民参与监督:建立专门受理举报和投诉的平台,24小时受理群众对酒驾者线索的举报。
此外,对违法者公开曝光,这远比罚2000元钱更有效,不仅丢“面子”,还在社会上丧失了信誉。试想,一个置自己和他人生命不顾,屡屡酒后驾驶的人,还有人和他做生意吗?还有人会和他交朋友吗?
“治理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归根结底是要培养每个人的公民意识,唤醒长期沉睡的社会责任感,让公民道德最终从‘酒精’中突围。”夏利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