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1日,在台州路桥区政府和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9路桥区校企合作洽谈会在路桥成功闭幕。
此次在政府支持下搭建的合作平台,创下历届规模之最,来自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等全国22名知名大学(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路桥区120多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和接触。百名专家学者还深入路桥的机电、汽摩配、农机等生产企业进行参观交流,有15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百余项合作协议,有9所院校分别与路桥区私(民)企业协会、区相关行业协会签订多份校企合作基地协议书,计划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多人,这些项目的落地转化,必将促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搭台推动校企合作
政府当“红娘”,校企来“相亲”,早在2007年3月,路桥工商分局和私营(民营)企业协会就组织浙江树人大学在企业内创建校企实践科研基地,树大与路桥区15家民营企业签订为期3年的共建台州校企实践科研基地协议书,两年多来的成功运作,为更宽广的校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路桥拥有个私民营企业1万多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路桥民营企业的迅速壮大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实际急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目前该区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10万余人。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高校的重大科研成果和技术理论又不能马上化为生产力,致使高校和企业出现断层现象:一方面,随着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对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需求急剧增加,企业难找到急需的人才和科技项目;另一方面,高校众多的科研成果和毕业生找不到出路,出现了学生就业难和科技成果转化难。
区工商分局有关负责人说:“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即是校企双方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也为企业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开通了绿色大道,对推进路桥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据悉,为了此次校企合作系列活动,该区早在7月份就召开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制定下发了路桥区“十百千”行动计划以及《路桥区校企合作系列活动方案》。区工商分局发挥牵线搭桥作用,协同区科技局、人才办等相关单位组织工作人员到企业实地摸排,帮助企业梳理意向合作项目。
经过专家随行摸排、组织实地走访等形式,前期共摸排了350家企业,收集了152张项目需求表,其中有115个意向合作项目需要帮助对接。9月份,该区又集中展开了四大行业企业的人才、科技需求再摸排工作,新增意向合作项目55个,其中汽配摩行业项目15个、农业机械行业项目10个、机电行业项目15个、其他项目5个。
深度对接实现转型升级
精心的筹备换来了省内外学校的积极响应。据悉,此次校企合作已确定的22家高校(院、所)中,“211工程”大学有9所,“985工程”大学6所。此次校企合作系列活动通过高校的对口领域与我区重点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建“校企合作基地”的形式,重点在汽摩配、农业机械、机电三大行业及其他行业的企业中开展活动。
“一个下午,已经有多家企业与我们有合作意向”。说起此次对接活动,浙江理工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的赵匀教授深有感触,他说:“以前,都是研究所与企业签订协议,零敲碎打,很费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有了政府的牵线搭桥,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就有了更多的沟通渠道,既加深了高校(院、所)对企业和政府政策的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今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多次来到路桥,与路桥区企业进行交流和接触,赵教授表示,此次前来,他带来了农机方面的新成果,希望能与众多的路桥农机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我们的农机生产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众多国家,植保机械更是占到了全国销量的41%,然而我们的农机生产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产品附加值较低,现急需一大批高技术人才和合作项目”。路桥区农机协会会长余继琅讲道,产品的技术含量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新出的产品附加值低了,很容量被别人复制,就失去了产品竞争力,此次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能为路桥农机企业带来急需的人才和合作项目。
对于校企合作,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颜文俊认为,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方式,企业需要高校的人才,高校的研究课题需要从企业中来,其科研成果也需要运用到企业中去,使之转化成为生产力。从2006年开始,在政府的推动下,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在产品、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的路桥设立了汽摩配研究所、机电研究所,“目前,研究院在当地企业中已生根结果,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也被企业所认可。与之合作有一年之久的浙江荣鹏气动工具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找上门来要求继续深化合作,更多的企业也纷纷要求洽谈”。(章以省)
新闻来源地址:http://unn.people.com.cn/GB/10369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