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叶璟 柴田 记者 叶向挺
全世界垃圾年产生量约7.7亿吨,垃圾焚烧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垃圾焚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哪一种材料能最有效地对其过滤净化,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呢。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各种新型病毒产生、变异、肆虐,对于奋战在医疗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有没有什么防护服,能彻底隔离病毒,保护我们的英雄呢?浙江理工大学的一项科研成果就有这样的作用。
昨天,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浙江省纺织工程重中之重学科成员郭玉海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共拉伸制备方法与层压覆膜技术》,获得了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郭教授研究的是“聚四氟乙烯(PTFE)”这一材料的制作工艺。通过改进工艺,聚四氟乙烯这一材料在防水、透气性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将它用于户外运动服或者消防服,就算再大的雨,也渗不进去。同时此种材料对各种微小病毒具有很好的阻隔性能。利用聚四氟乙烯复合膜开发的防护服装于2003年装备小汤山等医院,在抗“非典”过程中做出贡献。
除了郭教授,在昨天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健研究员领衔研制的“原位抽取热湿法在线紫外/可见光纤光谱气体分析系统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研究小组成员韩双来告诉记者,他们研究成果的核心作用就是对一些工矿企业排放的生产气体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测。“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烟囱在冒烟,但是不可能知道它的成分是什么,之前的监测,只能对这些气体进行抽样,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对这些废气进行24小时的实时监测,了解企业有没有偷排漏排有害污染气体,实现有效的减排。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了解相关原材料的配比是否合理,从而减少材料的浪费,实现节能。”
韩双来说,之前的一些大型企业也有24小时监测的设备,但是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但是不一定适合中国特殊的工业环境,现在我们有了“中国制造”的气体检测设备,适合中国的现实,并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对于广大中小型石化化工企业来说,可以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保证,并且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用。”据介绍,该项目已广泛应用于钢铁冶金、石油化工、能源电力、水泥建材、垃圾焚烧、环境保护等领域各种工况检测,并销往美、英、日等发达国家。
新闻来源地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0-01/12/content_809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