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淑仪 本报记者 王 东
如果没有粘贴在学校墙上的“西部大学生志愿者”的海报,或许现在的他只是杭州某家外贸公司的职员,过着平凡而安逸的生活。然而,一张海报,一份申请,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就是周毅,2003年从浙江理工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杭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机会,毅然背上行囊,参加团中央“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一名志愿者。
日前,由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的“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开讲。周毅作为唯一入选报告团的我省高校毕业生,为北京、沈阳、南京、上海、南昌、长沙等5个城市的高校作巡回报告。
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
读书十分刻苦的周毅,199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理工大学,总算从山沟沟里出来了。他说:“当时,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很多人毕业后都会留在大城市,希望有更好的发展,能在这个城市扎根。然而,周毅却认为,西部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召唤他。“来到东部的这几年感受特别深,东西部的差距太大了。我是一个学经济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把一个村脱贫,这些书就是白读了。” 或许正是对这种差距的感触和坚韧的毅力,才是周毅这些年能在农村建设出成果的基础。
2003年9月,周毅奔赴四川乐山市沐川县海云乡担任了乡长助理。海云乡是有名的贫困乡,全乡只有7200余人,却散居在19.6平方公里的山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到任后,周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访民情、察民意、体民生。刚到任的20天时间里,周毅就顶着烈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全乡的村村寨寨。平日里他也会帮着村民插秧、打谷子、修理瓦片。白天,他在乡政府上班;下班后,他便到村里帮忙。村民们都为这个大学生的努力而深深感动着。连村里的小孩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周乡长”。
学生娃想修“致富路”
在海云乡同心村走访的时候,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周毅。村民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猪,由于路不好,要靠人抬下山去卖。每卖掉一头猪,就要多花掉60元运费。“公路修不通,村民干啥都不方便”,周毅暗下决心,一定要修条致富的路。听说要修路,村民们都摇头:“喊了几十年,也没见谁把路修好。你一个刚来的学生娃,如果有本事修路,我把鞭炮从家门口放到乡政府去!”听了这些话,周毅没有灰心,主动向乡政府请缨,担负起公路的筹建工作。
没多久,修路工程就正式开工了。缺钱,周毅就把自己的工资垫上作启动资金;缺人,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3个月的艰苦奋战,一条4公里长、5米宽的“致富路”终于出现在村民的面前。汽车进村了,山货运出去了。村里一下子就多了30多辆摩托车,再不用肩挑背扛了。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当真在新修好的路旁放起了鞭炮。正是周毅这份热诚、质朴的干劲,让他被村民推选为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大学生志愿者。
带动村民掘到“第一桶金”
担任村支书后,周毅反复思考着如何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他通过母校的老师、同学筹集了10多万元,兴建了村里的第一个生态养殖场,并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随后带领农户尝试搞小型养殖场,设计出一条“酿酒——养殖——种植蘑菇、大棚蔬菜”的循环经济链,短短一年多就实现产值近20万元,让村民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并且帮助村民联系销售渠道,使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卖价高了,养猪人笑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周毅的心里也踏实了。
此后几年,周毅的岗位虽有调整,却一直奔波于带领基层百姓致富的道路上,并先后获得“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等荣誉。周毅说:“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青年志愿者,从一名志愿者转变为老百姓的致富领路人,我觉得我正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虽然桶里没有金灿灿的黄金,但桶里有我最为宝贵的财富,那就是自己认真执着又具有毅力的性格和磨砺奉献又有激情的志愿者历程。”而对于浙江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师弟师妹,周毅希望他们能多做一点,多干一点,少说一点,踏实一点,共同努力,建设祖国。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kzs.com:8080/jyxxb/jyxxb_2.jsp?CategoryID1=0002&CategoryID2=00020007&ID=1339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