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建校已有百余年历史,形成了良好的历史人文沉淀。我们学院党总支发扬帮传带的传统,培养青年教师,并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青年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院长、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委员陈文兴如此告诉记者。
打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继承优异的传帮带传统、积极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这正是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党建发展的三大脉落。
苏淼:“青年导师制”助我迅速成长
人物扫描:苏淼,女,30岁,讲师。
苏淼是一个活泼漂亮的女老师,有一对甜甜的大酒窝。2006年,她以硕士学历毕业后,来到材料与纺织学院教授纺织工程的纺织品设计学科。从一个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到老师,如何完成角色转换?苏淼说:“那时一进来,就有沈干老师来带我了。”
沈干教授是校教学名师,省精品课程负责人。这以后,沈教授上课,苏淼就听课,一起批注学生作业,参与专业课题研究,熟悉各个流程的操作。这一带就是两年。2009年,苏淼获得浙江理工大学教坛新秀奖。
背景:苏淼受益的是该院发扬“帮传带”传统而建立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学院为每位年轻教师委派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教师作为导师,负责指导学习和教学、科研工作,为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
郭玉海:年轻教师有科研资金来相助
人物扫描:郭玉海,男,1973年生,博士,其领衔完成的科技成果曾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脸精干的郭玉海正在他的办公室琢磨一根看来平淡无奇的白色纤绳。“这叫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这个项目我们已做了两三年了,年底即可投产,它对治理水污染能起到明显效果。”郭博士介绍说。
这一个接一个的发明,郭玉海说,离不开学院党总支的支持。“我以前曾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如果研究项目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得不到支持。这里不一样,比如前年研究需要一台测试污染的仪器,需要近五十万,一申请,学校立刻就批下来了。”
背景:学院党总支十分理解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和实际困难,为年轻教师启动科研资金帮助,完善其所在课题组实验室,加上课题组成员的紧密配合,有了一个接一个年轻的“郭玉海”们的迅速成才。
刘今强:与大企业联合共研课题
人物扫描:刘今强,1948年出生,博士生导师。
刘教授的实验室里传出浓浓的洗衣粉味,不奇怪,因为这个实验室是该学院和美国宝洁公司合作的一个研发中心。
除此以外,刘今强教授还负责与传化集团合作的一个研发中心。该院和传化集团的合作背景,渊源长久。据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文龙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盈善教授便在周末去为传化集团作科研方面的服务(现李盈善教授已是传化集团的终身职工),接下来一任是刘今强教授,做了两届该集团的独立董事;现在又建立了研发中心。
刘今强介绍说:“现在我们研发的课题基本上都是从企业过来的。比如宝洁公司,每年给我们一百万元研发经费,由他们把需要解决的项目提过来,我们这里的理事会确定四五个项目进行研发。”
背景: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党总支十分重视科研。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形成了多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团队,这些团队又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这样的合作,即有效地保障了为企业服务,又使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 吴冯
新闻来源地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0-07/02/content_43562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