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8月4日至6日,全省高校宣传部长会议在舟山召开,会议上进行了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评选。从参评的59个校园文化项目看,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各高校逐步培育出一批深受师生欢迎的优秀校园文化项目。
“抓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目的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进环境育人。”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蒋胜祥说,“校园文化品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学校精神。活动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学生要乐于参与。文化品牌建设关键在于坚持、在于积累,只要我们持续地把这项工作做下去,一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专家评委之一的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王侃说:“既然是校园文化品牌,就一定要有文化味,不能仅仅是一种活动,背后要有文化的支撑,学校传统的支撑。”
59项校园文化品牌参加了评审,其中本科院校24项,高职院校35项。如同基于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生命力一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也很有生命力。可以说,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凝练和广泛认可,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的需求。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校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体现大学精神的。如浙江大学“重走西迁路”,通过“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浙大人从回顾中感悟历史带来的荣耀感与使命感,感受百年风雨铸就的大学精神,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坚定理想和信念,从而把西迁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营养和不竭动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与学校特色结合的。如浙江理工大学结合本校特色和传统,借助T台展示这一载体,形成了独特的“T台文化”品牌,有效地促进广大学生提升才干、服务社会,弘扬了丝绸、纺织、服装文化。浙江传媒学院“用礼仪点亮生活,让文化涵养心灵”的“礼仪文化”,配合学生的礼仪展示,让与会者眼前一亮,大获好评。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浙商企业家大讲堂”,以“领略浙商风采,感悟成功之道”为主题,广邀知名浙商企业家来校进行演讲和报告,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标志性品牌。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体现服务社会的特色,并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如浙江农林大学弘扬生态文化实践活动,开展以规划“绿色校园、绿色农村”,传播“绿色文化”为主题的“绿色家园”活动,既有时代特色又体现农林大学的特色。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师生人人参与的“农业流动医院”,结合学校农业特色,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让每个师生受到了锻炼。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体现普适价值观的,如温州医学院提倡关怀弱势群体的“特奥”志愿服务文化,嘉兴学院的提倡“省身文化浇灌爱心之花”的“爱心群体”。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既锻炼他们的才智,也满足了他们成长中的需求的。如浙江工业大学“校园同学节”主题为“青春同行,共享成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飞扬三月”女生节“倡导人口文化,引领女生成长”等。
我们呼唤并期待更多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
重走西迁路 弘扬“求是精神”
□浙江大学宣传部长 沈文华
“求是”是浙江大学在抗战西迁期间正式确定的校训,“求是精神”是西迁期间丰富发展、形成特定内涵和外延的精神形态,是浙大人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西迁历史教育师生,以求是精神激励师生,是浙江大学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强大影响力、辐射力的校园文化的根本途径。
一、目标与思路
1.目标
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引领学校文化发展,增强师生凝聚力,提升学校软实力。通过“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弘扬优良办学传统;通过“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深与西迁办学地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促进学校与“第二故乡”之间的全面合作;通过“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求是精神”为核心的浙大特色文化。
2.思路
在“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一“实”一“虚”两条主线,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实”一“虚”:实——突出实实在在的“行走”,在“行走”中感受历史、弘扬传统。虚——突出“精神之旅”,组织开展以学习、宣传、弘扬西迁历史和求是精神为主题的各种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西迁文化氛围。
“四个结合”:“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成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挂职锻炼紧密结合,做到集中式“行走”与长期“驻扎”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突出“重走”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成为推动学校与西迁办学地合作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正确定位,科学规划
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弘扬求是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最近,学校在研究制定中长期(2010-2020年)文化建设规划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知校、爱校、荣校教育,充分发挥浙江龙泉、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西迁办学旧址的育人功能,加强求是精神教育基地建设。“重走西迁路”已经成为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教师和干部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多项工作的必选路径;围绕弘扬西迁传统而开展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必备内容。
2.系统部署,精心组织
“重走西迁路”主题教育活动涉及学校多个部门和院系,覆盖面广。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加强统筹、精心组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校已经形成了“社会实践+科技帮扶”、“骨干小分队+其他小分队”、“主体活动+辅助活动”等主次结合、类型多样的活动体系。在队伍组织上,学校从2005年起每年重点组织1~2支社会实践骨干小分队重走西迁路。同时,鼓励支持各部门结合工作安排,开展相关活动。诸如此类面向全校师生的活动年年办年年新。
3.依托社团,持续开展
为了使“重走西迁路”求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开展下去,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在浙江大学,有一个专为西迁文化传承而成立的社团——求是文化宣讲队,已然成为西迁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浙江大学黑白剧社诞生于西迁初期。从1990年恢复至今,黑白剧社一直秉承求是精神,将西迁文化撒播到校园内外。
4.建设阵地,打牢基础
围绕西迁文化的宣传,学校于2005年5月建立了西迁办学历史陈列馆。为了教育广大师生牢记西迁历史、不忘艰辛岁月、增强忧患意识,学校还在紫金港校区建设“西迁纪念碑”,并组织了纪念碑设计方案和碑文征集活动。广大师生和校友积极响应,踊跃投稿。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2005年,浙大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重走西迁路”活动,邀请各媒体参与“重走西迁路、追寻浙大文脉”主题采访活动。《浙大:见证抗战胜利时刻》、《一支“文军”的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的故事》等一批关于浙大西迁办学的重量级报道,使浙大西迁办学历史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扩大了浙大西迁办学辉煌历史的影响力,有效宣传了浙大改革发展的成就。
2008年,浙江大学配合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启动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文军西征》的拍摄。在浙江大学确立“求是”校训70周年之际,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与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联合举办“感怀求是”征文活动。2009年11月,《人民日报》以整版的篇幅,配图刊发了《浙大三代人的文化长征:1所大学与1座小县城的70年》。
红帮文化育新人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 光
“红帮”在百年传承中,扮演着中国近现代服装业开拓进取的重要角色。几代红帮人用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的“红帮文化”,已然成为中国服装业的文化灵魂,也是我们这所以纺织服装为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必然选择。我们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与久负盛名的红帮文化,具有内在的业缘关系和逻辑的严密一致性。
近年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实践和总结提炼红帮文化过程中,将之概括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精于技艺、敢为人先”,提出以红帮文化为校园文化品牌,开创了一系列工作扎实、内容丰富的铸造品牌载体,主要是抓好“八个一”工程。
1.创办“一所一店”,搭建传承平台
“一所”即创办红帮文化研究所。旨在挖掘红帮遗产,梳理演进历史,重组学术资源,加强转化研究。2009年4月,该所启动“三大项目”——撰写出版专著、开设系列讲座与办好《红帮》专刊,旨在弄清红帮文化的源流变革,把握它的内涵主旨,理清“铸造品牌”的思路与策略,寻觅“无缝对接”的形式和方法,从而为铸造校园文化品牌提供智力支撑。
“一店”即红帮洋服店。以红帮传人为核心,组织服装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研究纯手工西服制作工艺;向学生传授红帮裁缝技术,使传统红帮裁缝精湛的工艺技术得以传承。
2.创建“一馆一廊”,展示传播窗口
“一馆”即开辟红帮文化展览馆。陈列红帮服饰、图片物件,解读红帮文化、见证红帮技艺、传承红帮精神、展现红帮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时不定期地推出红帮传人的新作。
“一廊”即开辟红帮文化长廊,以红帮人物、事件、历史资料为主线,再现红帮文化内涵,从而,将红帮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一一演绎出来,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创设“一课一节”,畅通传授渠道
“一课”即开设红帮文化校本课。精心编写红帮文化校本教材,开设红帮文化选修课,重点阐释红帮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精髓,系统讲授红帮裁缝的知识创新与理论建树,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引导他们热爱专业,精于技艺,矢志创新,不断进取。
“一节”即举办校园红帮文化节。红帮文化节以活动为特色,主要开展创新文化、技艺文化、诚信文化和尚美文化四大系列活动,活动载体主要有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体评比、创新创业专题研讨、师生技能比武、诚信非常体验、时尚女性评比等,激发师生奋发向上,繁荣学院校园文化。
4.创立“一街一院”,健全传帮抓手
“一街”即校园创业一条街。2008年5月,经第一期招标,服装设计与营销等几十个项目入驻校内创业街。以此为平台,学院还与社区、企业共同建立良性互动式的创业教育生态资源机制,在江东科技创业中心等地设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庞大的实践实训支持。
“一院”即青年创业培训学院。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邀请校外相关部门和企业界专家组成了一支专业培训团队,设计创业培训课程,开设选修课程,举办“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坛,让学生系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创新创业的素质和技能。
这“八个一”的传承与实践载体,内容丰富而又卓有成效,使得学院铸造校园“红帮文化”品牌的工作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扎实而且持续地得到发展。
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阿西剧社”
□浙江师范大学宣传部长 周瑞法
先作一点形象描述:2009年赴京参加全国大学生戏剧节,获得唯一的最高奖“金刺猬”奖;今年剧社部分成员的毕业汇报演出,不仅校内所有成员悉数参加,而且远在美国留学的、已经在省内各地工作的前剧社成员也“拖儿带小”赶来助阵;剧社的每场演出不仅在校内已是一票难求甚至出现学生“倒票”现象,而且在校外也形成了以近县一些中青年作家、文艺工作者为主的忠实“粉丝”;新生入校后,十有八九的老生会向他们介绍:最值得加入的学生社团就是“阿西”,只是他们的门槛太高!
我以“贫穷”、“创新”、“实践”、“成长”四个关键词对阿西剧社作一些具体的介绍。
由于校园戏剧的排练和演出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学生活动经费又十分有限,因此,阿西剧社总是在“贫穷”或“极度贫穷”的状态下生存与发展。但也正是“贫穷”,牵出了“创新”、“实践”、“成长”。
为了筹措经费,社团成员们在校内尝试着商业演出,而要让师生掏钱观看演出,最自然的就是要提高编剧与演出的水平。为此,原本非专业的成员们,要千方百计地突破自身的局限,想方设法捕捉牵扯师生神经的敏感话题和惯常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等,使得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总是能让师生心灵“发颤”并能让他们声泪俱下的心血之作;因为经费窘迫,他们不可能有满足剧情需要的常态“舞美”,于是,一块幕布就成了六个剧目的“道具”。而要使这块幕布合乎剧情的表达要求,成员又不能不进行殚精竭虑的思考与创造;因为没有经费租用演出场地,有的剧目是在教学楼的地下停车场演出的。而在演员与观众身处同一平面时,他们又不得不对演员与观众的时空关系进行合乎特殊环境的处理!也正是这些在戏剧舞台上的自省与创新,充分体现了校园话剧的先锋性,最终成为“大戏节”组委会把“金刺猬”奖颁发给他们的最佳理由。
因为“贫穷”,剧社的所有事务只能由成员自己完成。四处碰壁的“拉赞助”,一方面让他们深深感知校园戏剧界限,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一瓢饮”、“一箪食”来之不易。有智出智、有力出力的实践过程,让成员饱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痛苦疲惫,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同时,让他们有更充分的机会体察他人的优势特长和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团队内部,关系没有高下,谁有能耐谁就有可能“领导”他人;事情不分你我,只要需要,人人都有责任去完成。他们自述:阿西的简称AC,就是英文ACTION(行动)的缩写,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把一点一滴的事情做好,才不游离阿西本意。在校内,阿西最令人感念的是团队的形象,他们自己则说:不断的摔打让我们对伴随近十年的一块破旧不堪的幕布和装幕布的破袋都有深厚的感情,更不用说对团队、对队友了!
创新中的实践和实践中的创新,最为自然的结果就是成员的成长。今年全校师范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者说道:我在校学生会是学习部部长,在院学生会是副主席,而在阿西只是普通成员,但如果要我在三者选其一,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西,因为阿西对我的心智成长帮助最大。其他成员也都谈到:行动、实践,加快了所有成员的社会化进程。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剧社已走出了杜卫、张光照等学者领导。而现在,连续五届的剧社社长都考上戏剧专业的研究生,由非专业成为专业人士;几乎所有的阿西骨干都在首次就业中被包括镇海中学在内的一些名校选中,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还有“有影响团队声誉者必须劝退”、“剧社成员购票必须与观众一样排队”等明文规定,和“所有成员在阿西声誉日隆的情况下,行事一定要低调”等要求,同样说明了他们的成长、成熟。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使人全面的、和谐的、高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一个文化品牌,累计成员已有千人,受众达10万人次之多,近三年演出达百场,他们依托成员个体智商的发挥提升着团队的智商,进而促进个体智商的提升,在“不教”之中发挥了“教”的作用。
“T台文化”特色育人
□浙江理工大学宣传部长 杜兰晓
创办于1897年的中国第一所官办蚕丝学校——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开辟了中国近代纺织的先河。113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弦歌不断、使命不歇,为中国丝绸纺织服装行业的复兴而不懈努力。
1985年,学校在浙江省率先成立服装系,同年引进了专业时装表演队展演毕业生作品,T台文化走入校园。从起步直至今天,浙江理工大学紧密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以丝绸文化传承为基础,以纺织服装研发为依托,以审美素养提升为内核,以T台作品展示为载体,形成了这独特的创新创业型纺织服装人才培育的“T台文化”。
T台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自发组织,蝉联蚕绪;循序渐进,聚丝成茧;特色凝练,破茧成蝶三大阶段。25年中,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培育措施发展T台文化,不仅使学校文化底蕴得到充分传承和积极提升,使学校人才培养成效得到快速显现和长远拓展,还使学校办学特色得到有效凝炼和广泛认可。
1.传承丝绸文化,夯实T台文化基础。从林启创办蚕学馆,到辛亥革命后升格为高等蚕桑学堂;从抗战时西迁办学,到解放后院系调整,直至迁址下沙完成跨越式发展,学校虽历尽沧桑,但传承丝绸文脉的历程不断。每年新生入学,首先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欣赏贯穿学校百多年的历史脉络、精神传统和特色发展的“始业教育秀”,参观校史馆、林启纪念馆……让每位新生都接受T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2.提供有力保障,拓展T台文化空间。T台文化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扶持和学术的带动。学校开设“时装表演基础”、“形体美仪”等课程,形成了学生自己设计服装、自己化妆美发、自己上台走秀这样系列完整的T台秀。在学术研究方面,学校成立了国内高校首个致力于丝绸、服饰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丝绸文化研究中心。
为保障T台文化健康发展,学校建立了专项经费保障T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仅毕业设计T台展示,25年来共投入逾1000万元,加上企业赞助等共投入逾2600万元。
3.创新活动载体,丰富T台文化内涵。学校将T台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创新形式,丰富内涵。20世纪80年代“丝绸文化周”活动从一开始就将专业研讨与丝绸文化秀相结合,近几年,学校更是突出“时尚”、“创新”主题,培育出了 “T恤彩绘大赛”、“彩妆秀”等多种类型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审美品位。
学校还将相关专业赛事作为提升T台文化发展水平的突破口,花大力气引入校内外优秀教育力量,跨多学科在校内举办面料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创意赛、服装营销设计赛等台前赛事,组织学生参与日本大阪时装设计大赛、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中国针编织时装设计大赛等国内外知名比赛。一系列赛事有机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获得了良好的专业支撑,也提升了学校作为著名时装学府的服装文化特色。
4.融通学校社会,尽显T台文化魅力。学校不断提升T台文化的功能,将其定位为超越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工程,架设起学生走向社会的通道。每年的毕业展示秀,通过毕业服装展、毕业造型展、纺织面料毕业成果展等环节,不仅全面展示了毕业生的创新设计、研究成果和纺织服装行业的流行趋势,也为校内外文化艺术舞台提供了视觉盛宴。在毕业展示秀上,一半以上的嘉宾是来自纺织服装领域的专家和相关企业的老总。毕业展示秀为他们提供了吸收创意、招才纳贤的平台,许多企业老总在现场就直接选定毕业生,买断毕业作品创意。近年来,学校推动T台成果展示走出杭州市、浙江省,走向全国,为纺织服装人才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
航海文化 历练人生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 吴 革
航海文化是我院根据航海类院校的专业特色,从学生特点和成长需要出发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融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于一体,是学校自身文化精神的升华与提炼,其激励、导向、育人作用日益显现。这些年来,学院在不断挖掘航海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培育航海文化,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教学管理、行为管理、活动载体等各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航海文化的“烙印”。
一、质管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海员要求
多年来,学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国家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规范性文件、职业指导书等形成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被交通部海事局专家组肯定为全国海洋类院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较为规范的院校之一。
二、环境熏陶,让学生感受航海文化
学院建筑整体设计与局部布局处处展现海洋、航海特征,整个校园犹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此外,学院各建筑都呈现船型模样;“董浩云广场”的构造、世界著名航海家雕塑群、绘有世界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迎风飘扬的万国旗、螺旋桨等,洋溢着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彰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
三、注入元素,让学生认知航海文化
学院在课程设计和校本教材方面也注入了鲜明的航海精神元素。如编著了航海类高职院校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关于海员职业道德的专用教材《海员职业道德》。此外,学院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并且在航海技术、船舶修造专业开设舟山航海文化特色课程,将航海文明和地域特色有机融合。
四、强化管理,历练学生意志
学院根据航海类院校特点,全面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对学生出操、集队、就寝点名、着装统一、发型等各个环节都有一系列要求并狠抓落实,培养学生奋勇拼搏精神,增强服从、服务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
五、创设载体,做大航海文化品牌
学院自筹建并正式建院以来,通过开展“海韵风”系列文化活动,不断将航海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1.航海文化节
从2006年开始,学院确定每年4~6月为航海文化节,并把舟山海员日活动、百名海洋经济文化能(名)人进校园、学生技能节、港口文化节、海洋旅游文化技能节、社团文化节纳入其中。
2.舟山“海员日”
从2007年起,作为承办单位之一,我院参与了由舟山海事局牵头的舟山“海员日”筹办工作,将每年6月26日定为“海员日”,这在全国属首创。以“海员日”为契机,围绕“关爱海员、同舟共济”主题,打响“舟山海员”品牌,激发航海热情,弘扬航海文化。第二届舟山“海员日”庆祝系列活动获得舟山市2008年度重大宣传活动组织策划奖。
3.航海文化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航海文化交流。世界最大的仿古帆船,来自瑞典的“哥德堡号”和俄罗斯大型仿古帆船“希望”号船员来校参观访问。此外,学院还与俄罗斯涅维尔斯基国立海事大学、乌克兰国立马卡洛夫船舶制造大学等多家国外知名航运院校进行交流和联系。
4.“海韵风”系列文化活动
“海韵风”系列文化活动,包括“高雅艺术进校园”、“海韵风”——社区文化节、“海韵风”——美术家进校园、“海韵风”——海运之星文艺汇演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5.航海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拥有海上训练基地、水手工艺场等校外航海实训基地74个。2008年10月,由我院与舟山昌盛海运公司共同投资建造的国内航海类高职院校最大实习实训船“学府”号建成下水,海上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起了实践锻炼的平台。
通过航海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声誉,学院已顺利通过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成为教育部新评估方案出台后,浙江省第一个通过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高职院校。2009年学院入围“亚洲海事颁奖典礼”教育及培训奖候选单位。
创意园中体验创业就业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 黄专途
一、创业就业体验教育的文化之“根”
从厂办校到校办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50年校企一体办学,称得上是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的浓缩展现。浙江创意园的建成,更是强化了这一独特的校企文化气质。以史为证,前辈创业精神被告诫给继承者和新的创业者,工贸学子在浓郁的校企一体文化积淀中亲身体验创业与就业。
二、创业就业体验教育的文化之“魂”
以机制流程创新突破学校与社会的无形之墙,正是创业就业体验教育的“魂”之所在。10年来,学院以人才市场为依托,启动了就业质量提升系统工程,形成了人才市场联结和培育机制,参与创业就业体验行动已经成为浙工贸师生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导向。学院与温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先后在学院成立了面向社会就业服务的两个人才市场,即 “温州技能人才市场”和“温州人才市场”。
三、创业就业体验教育的文化之“路”
第一步,加强园区平台建设,营造“不教的教育环境”。浙江创意园一期入驻单位25家,产值约计3000万元。整合传播、创意设计、动漫创作、影视传媒等多种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互动,形成“文化创新场”,为学生走进园区体验创业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第二步,专业入驻推动工学者多角色转变,深化教改全方位体验创业就业。学院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孵化了温州名购网、动漫设计等6个工作室,230名学生参与了工学结合创业实践。
第三步,形成创业就业体验教育的“四化”体系。1.课程开发多元化。推行以必修课为统领,选修、讲座、论坛多样并举的课程体系;注重创业就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开发;在教学基地建设上既重视理论课堂的条件改善,又重视创业就业体验的“市场”建设。2.课程设置全程化。创业就业教育选修课程从大一开设,重点推出《职业与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大二配合必修课《高职生职业指导》,重点推出《中外职业教育概览》和《职业心理学基础》选修课,拓宽高职生的职业视野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大三重点推出的选修课是《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创业就业体验》,指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体验就业或创业。3.“一、二课堂”集成化。“人才市场”和“创意园”伴随着高职学生的成长,营造了生动真实的创业就业教育环境。开展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讲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金点子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创业名人展、“百名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等。4.创业就业一体化。这是就业体验教育的深化和内涵的发展。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学院和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之星、创业之星评选制度,树立成功创业就业典型,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体验文化。从大一到大三,从理论到实践,从选修到必修,创业就业体验教育已经贯穿和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四步,构建资源共享、利益多赢的机制。创意园的协作共建,促进了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的优势互补。学院21个科研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交易平台,科研人员协同知识产权服务园挖掘和整理校内“闲置专利”,挑选一批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前景较好,又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提供给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这种举措不仅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又促进了高校专利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学院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合作,在校内建立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和风险投资对接会,为我院大学生科技创业号脉。定期举行中小企业创业项目加盟会,共有81个学生创业团队1400多名学生参与了加盟会,并与参展的加盟企业达成意向23项。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kzs.com:8080/jyxxb/jyxxb_2.jsp?CategoryID1=0002&CategoryID2=00020014&ID=1393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