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全城搜索 我身边的文化控

发布时间:2010-09-17 作者与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舞蹈控

  王学梅:舞蹈明星

  影响力:单位里路人甲都认识她

  王学梅,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能歌善舞的她因自己优美的舞姿被很多人认识。

  “舞蹈现在就是我在公司里的一种标志,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舞蹈认识我。”

  傅美华:小区舞神

  影响力:我的流行我做主

  每天晚上7点,当傅美华来到杭州滨江区新生社区的练舞场地,这里已经熙熙攘攘。傅美华走到老地方,按下音响按钮,居民们呼啦集中过来,跟她一起摇摆身体。

  傅美华是这个健身舞群体的舞蹈老师,她幼师毕业,浑身是舞蹈细胞,“一开始是周围的人怂恿我教的,大家一起跳跳舞,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打发时间”。这一教就教了5年多,队员从最初的10几个人增加到现在最多时100多个人,这个自发而成的健身舞群体慢慢融入了小区人的生活。

  傅美华不仅教舞,还编舞,迄今为止已经编了五六十支舞蹈。最脍炙人口的舞曲是《妈妈恰恰》、《哑巴新娘》,融入了恰恰的元素,节奏感很强。

  创作控

蒙蒙:无厘头话剧总导演

  影响力:会演话剧的人,很抢手

  蒙蒙是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大四学生。她的话剧社,从酝酿到诞生到壮大,用了3年时间。“大一的时候,我上台读我的大学四年规划,其中有一条就是创办一个社团。当时台下有一些人笑了,让我觉得很不爽”。

  话剧社从取名到报批,一个月时间蒙蒙统统搞定。第一场演出在那年11月11日,话剧社举办了一个“光棍节晚会”。当时的剧本改编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原创加上无厘头的风格,引爆了现场。

  之后话剧社的许多剧本都坚持原创,将网络流行语、现实生活中最流行的元素以幽默、搞笑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比如《牛郎离婚记》、《大话西游》等。

  蒙蒙说:“我觉得这个话剧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发现了很多有表演潜质的同学。这些同学以后找工作时,肯定会比别人多一份优势。”

  黄岳杰:他是一代话剧哥

  影响力:一届届学生带着“流霞”的光芒走出校园

  黄岳杰是个酷哥:长发、络腮胡,喜穿黑衣、叼烟斗,眼神深邃如一潭深水。他独自闯过原始森林,斗过野狼,走过浩瀚沙漠,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是诸多爱好的一部分。“我想像着有一天,环绕西湖会有一场在不同地点同一时间上演的同样的情景剧,游湖的人们,会在不同地点看到不同的人在演绎同样的剧情……”

  黄岳杰的正职是高校老师,他创办的剧社在校园,叫“流霞剧社”,这些年由他担任编剧或导演的戏,不下百部。“流霞”建社10余年,共有200多人参与。

  戏曲控

  魏赎文:草根明星

  影响力:让年轻人喜欢上戏曲

  今年67岁的“戏曲迷”魏赎文阿姨,是余姚市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里面的文艺积极分子,经常参加街道社区所举办的各项文艺活动,在街道中小有名气。

  魏阿姨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清丽,京剧、越剧、沪剧、姚剧,她都会。“以前我们社区只有几个人一起唱唱戏,还多是一些退休老人,现在我们的戏迷队伍已经壮大到30多人,还有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后继有人啊。”

  图书控

  庞汝勋:邮局订报“大客户”

  影响力:阅读在村里的孩子中蔓延

  “今年订了138种报刊、杂志,现有图书8600多册,来借书的孩子已有两万多人次”,这是余杭区仁和镇云会村庞汝勋家庭图书室的基本数据,他虽然耳朵不好使,常常对提问答非所问,但对自己图书室的事还是了如指掌,目前这小小的图书室是他最大的事业。图书借阅登记本上也一笔一划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本书外借、归还的日期及借阅人的姓名。

  “暑假里学校图书馆关门,孩子就没地方借书看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理由,2001年7月,庞汝勋创办了家庭图书室,至今已坚持10年。

  倪晓琴住庞汝勋隔壁,是图书室的常客。“隔壁的庞爷爷免费借书给我们看。”念小学时,这是经常出现在倪晓琴日记本上的话,“我可以省下很多钱。”而庞汝勋,6年里光为买书、订报刊,就花了6万多,所有的钱都是从他的退休金里省下来的。他因此成为镇上邮局的“大客户”,每年10月邮局会主动把报刊目录送过来让他选,一排勾打下来,就近一万块钱没了。

  “我和儿子商量过了,以后每年再投1万元添置新书。”庞汝勋早就为图书馆的未来做好了打算,他笑得露出仅剩的一颗“兔牙”,“我活到90岁应该不成问题吧。”

新闻来源地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0-09/17/content_53939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