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2天,就是记者节了。
再过7天,就是民国报业巨头史量才的祭日。
记者节前后,关于记者职业操守的话题再次火热起来。如何度过这个记者节?或许,我们需要再次回味那段历史。
在76年前的11月13日,沪杭公路翁家埠地段发生命案,6个黑色短衣打扮的特务拦路刺杀了史量才。这是一起周密部署的行动,组织者是戴笠,下达命令的是蒋介石。
76年后,史量才的话语言犹在耳:“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史量才忠于新闻事业、尊重客观事实、不畏强权的办报精神,至今值得我们纪念与学习。
雄兵千万PK读者千万
史量才是《申报》的总经理,称得上是一位超级富翁。更因为《申报》的影响,史量才实际上掌握着旁人无法比拟的发言权。这一发言权,势必要与政治发生牵扯。对此,史量才的思想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他毅然决然地为“言论救国”而不惜得罪最高统治者的时候,民间也广泛传播开他的事迹。
最有名的一则故事,是史量才与蒋介石的对话。
蒋介石特地召见史量才,要求《申报》发表言论时要注意影响,并不无威胁地说:“我手下几百万军队,激怒他们是不好办的。”史量才非常反感,回答:“《申报》发行十几万,读者总有数十万!我也不敢得罪他们。”蒋介石盯着史量才,说:“史先生,我有什么缺点,你报上尽管发表。”史量才不卑不亢地回答:“委员长!你如有不对的地方,我照登,绝不会客气。”二人不欢而散。
此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其中一则是这样的:史量才接受某国民党政府要人的邀请,参加盛宴。席间,此要人故意宣传蒋介石的军威,称有雄兵千万,足以安内攘外。史量才听后,很不以为然,当着众人的面嘲弄道:“我没有雄兵千万,但约莫估计,总有数千万读者拥护!”
史量才这种性格,势必会引起独裁者的嫉恨。
1934年11月13日,沪杭公路翁家埠地段发生命案,6个黑色短衣打扮的特务拦路刺杀了史量才。这是一起周密部署的行动,组织者是戴笠,下达命令的正是蒋介石。
那么,史量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报业大亨振兴《申报》
1912年9月,史量才在张謇、赵凤昌等人的支持下,接办了当时已亏损数年、发行量只有7000份的《申报》。
《申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以华人席子眉为经理,蒋芷湘为主笔。席子眉去世后,其弟席子佩继任经理。后来,美查返回英国,席子佩购得《申报》全部股权,使《申报》得以转入国人手中。但由于经营不善,《申报》并未得到发展,反而连年亏损,销售量仅7000多份。史量才接办后,聘请了得力人才,努力提高报纸的吸引力;他还争取到江浙财团的大力支持,购置了新式机器,并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低价购入大量纸张,积极开展广告业务,拓宽发行渠道……最终使《申报》成为经济独立、无党派关系、完全商业化的报纸。由于其经营有道,《申报》发行量从民初的7000余份发展到民国17年公开宣布的15万份,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报纸。
1916年,张謇等退股,申报报社成为史量才独家经营的企业,他自任总经理,并进一步向外扩展。1927年,史量才买下了《时事新报》部分股权。1929年又从美国人福开森手中购得《新闻报》的大部分股权。上世纪30年代,史量才又创办《申报月刊》,编印《申报年鉴》,开办“量才业余补习学校”、“量才流通图书馆”等机构,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报业大王,而且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社会活动家和实业家。
抱新闻救国理想前行
史量才抱着“新闻救国”的理想,以办好《申报》为终生事业。他常说,“新闻家,国医也……一日不死,则国医之重任一日不容息其肩。吾知报界中不乏年富力强饱学深思之士,当此国病垂危,必能并力同心诊察其症结所在,处方下处,起死回生,挽救浩劫于万一”,以此来呼吁作为舆论先锋的新闻界同仁在国运倾危之际戮力同心,寻找国势衰微之病因,共同担负起时代使命和民族重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反对国民党当局不顾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剿匪”内战。在与宋庆龄、杨杏佛、陶行知等人士的频繁接触中,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他曾告诫报社同仁:“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坚决主张捍卫新闻独立与新闻自由。
蒋介石对他怀恨在心
许多《申报》同仁都记得史量才常说的话:“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
在原则问题上,史量才不会因强权的压制而退让。正如他对言论自由有一种执著的信念一样。当时,史量才力排众议延请黎烈文为《申报》副刊《自由谈》主编,黎又广邀进步作家为《自由谈》撰文,鲁迅、茅盾、巴金等人都常有文章发表。光是鲁迅,从1933年1月到1934年8月,就以各种笔名在《申报》发表140余篇战斗杂文。对此,国民党在上海的头目吴醒目等人采取各种手法,想要让史量才撤换黎烈文。史量才直截了当地答复:“感谢诸公为《自由谈》赐教。不过,我想诸公也未必愿将自由谈变为不自由谈吧。”
1931年11月,蒋介石暗杀了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此事内幕被宋庆龄获知后,非常愤怒,以“民权保障同盟会”的名义起草了一份英文《宣言》,谴责蒋介石的罪恶行径。该英文宣言由杨杏佛译成中文后,派人密送到史量才手中,希望设法公开发表。史量才为此积极行动,虽未在《申报》发表,但通过他的关系,《宣言》得以在某通讯社的刊物上登出。蒋介石对此怀恨在心,决议杀害杨杏佛与史量才。1933年6月,杨杏佛遇刺,史量才成为下一个刺杀对象。
沪杭途中遇刺身亡
史量才早将生死置之度外。1932年12月,宋庆龄等人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史量才不仅派《申报》原来的总编辑陈彬和、记者钱华参加“同盟”,出任总会和分会执行委员,他本人也以记者身份参加了“同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在发言中,史量才表示坚决拥护“同盟”的政治主张,反对南京政府侵犯言论出版自由、非法迫害进步人士等行径,号召新闻界同仁与“同盟”携起手来,共同战斗。
此后,史量才和《申报》不顾南京政府的种种禁令,如实报道“同盟”的宣言、电函以及各个时期的活动情况。史量才这种旗帜鲜明的态度,受到了各界爱国人士的尊敬,而国民党政府将他视为眼中钉,决意要铲除他。
1934年夏秋之际,蒋介石正式将暗杀史量才的任务交给特务头子戴笠。戴笠原本打算在上海租界动手,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来,他们得知史量才将于1934年10月去杭州休憩,于是将暗杀地点定在沪杭途中的海宁境内。
10月6日,史量才赴杭休养。11月13日下午1时,史量才乘自备汽车,沿沪杭公路返回上海。与他同车的还有夫人、儿子咏赓、内侄女,以及咏赓的同学邓祖询,另加司机,共有6人。
下午3时左右,汽车来到了海宁附近的翁家埠。这时,车前突然出现一辆京字72号汽车,挡住去路。接着,数名匪徒从车上跳下,用枪先后将司机及邓祖询打死。
史量才等人见势不妙,迅速下车躲避。史夫人下车时跌伤,内侄女也在奔跑中被飞弹击中。只有史量才与咏赓继续奔逃,匪徒则在后面紧追不舍。
史量才后来逃入一个茅屋,再由后门逃出,然而因不识路径,只好避匿于一个干涸的小塘内,不料被路上的匪徒发现,匪徒上前开枪,一弹穿过两耳,史量才倒在血泊中,咏赓也在竭力奔逃,虽有3个匪徒追击,打出子弹达20多发,但均未射中,最后,匪徒子弹告罄,便迅速离去,咏赓得以保命。
史量才之死,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个领袖级的“民众喉舌”,蒋统区变得更加黑暗。
报人档案
史量才
1880年—1934年 ,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县。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科举。1905年,他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1907年,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史量才参加了江浙两省绅商拒借外资保护路权运动。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史量才结识了上海的革命党人陈其美等,参加响应武昌首义、谋求江苏独立的活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议和期间,他参加了南北议和的协商工作。1912年任《申报》总经理,1934年11月13日,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本报综合《中国文化报》《纵横》
新闻来源地址:http://epaper.daynews.com.cn/shtml/sjdsb/20101106/v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