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杭州,说起浙江理工大学,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华美的丝绸织锦、时尚的T台展示……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蚕学馆,研习蚕科新术,以利民用,奠定了学校的文化根基。从蚕学馆到浙江蚕业学校;从丝绸工学院到浙江理工大学;那种为发展、振兴中华而求是笃实、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浙江理工大学这片热土,融入到每个理工人心中。
求是笃实 自主创新
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级重点大学。学校下设17个学院(教学部),并办有1所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本科专业52个,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省重点专业(含在建)15个。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工程硕士领域授权点,30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艺术硕士和工商管理等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研究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0人,其中副高以上教师600人,正高180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在聘省级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4人;其中重点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2人;另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170余人,具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
设立创新奖项 推动学校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学校突破传统,增设了机械专业、电子自动化专业、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又相继设立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染织设计等专业,使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经济、管理等形成良性互动的学科专业生态,奠定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基础,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清醒地意识到科研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砝码。为此,“十五”期间,学校从提高科研技术入手,逐步调动了学校的科研气氛。2004年,省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学校重奖科技人才的新闻:因研究出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李加林教授,回校后收到了来自校方的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创下了当时浙江省内高校最高金额的奖励记录。学校优厚的奖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校内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下,浙江理工大学提出“以特色带动综合,用综合强化特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方针,找准科研方向,提供了教师们科研创新的突破口。
学校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近几年获各类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各类省部级奖励80余项。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21世纪人才报发布《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浙江理工大学综合排名为151位,在2010年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中,学校位居第12位。人民网教育频道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工学百强,学校位居第87位。从一所纺织类学校成长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用自己的努力和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专业对口企业 技能服务社会
学校怎样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浙江理工大学主动组织教授走出学校,深入基层“真心解难事、热心办实事、用心做好事”,建立了“一院帮助一村、一人联系一户、一户拥有一策”的帮扶机制,“互助合作”的开发机制和“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努力将学校的科技、知识、人才等优势转化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生产力,用实践行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机械学院送农业机械下乡,大力发展当地梯田经济;文传学院和生科院帮助结对村挖掘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项目。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发挥其纺织、服装、机械等学科的优势,组织“百位教授企业行”,鼓励专家教授们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创造和培育自主品牌,服务纺织企业转型。2006年10月,在时任绍兴市副市长郑继伟的指导下,浙江理工大学与绍兴市联合组织开展了百名教授结对百家纺企活动。学校率先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派遣首批百名教授进驻绍兴纺织企业,进行专业化科技服务。学校与浙江泰坦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合作申报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高档数字化纺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已获科技部批复正式立项。项目涉及纺纱、提花、印花/绣花、印染4个子课题9个产品的开发。据了解,目前学校与纺织、纺织装备龙头企业合作承担的重大攻关项目有18项,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6年,陈文兴教授负责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当年创新团队中唯一一个纺织类团队,也开了浙江省属高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先河。“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由来自材纺学院、艺设学院和理学院等学院的18位成员组成,由学校各学科互动配合,打造出了一支拥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研究、产业化推广的完美团队,每年都为社会贡献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创新创业 人才辈出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费君清说:“在新时期,要继承蚕学馆延续至今的办学传统,同时,也要创新教育手段,以德育为根本,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以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锻炼;以企业为依托,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
2009年,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揭晓,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金津、吴立杰、王学集、尚贞涛等4人登上百强名单,数量位居浙江省高校首位,在全国能独中四员,也是屈指可数的。金津更是以10亿元的创富成果,而成为富豪榜首富。
像这样的创业致富传奇在浙江理工大学已经屡见不鲜。仅拿纺织服装这一块来说,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杭派女装”中有200多个品牌,其中一半以上是理工的毕业生自主创立的,其中薰香、红袖、秋水伊人、可可尼、蓝色倾情、水芙蓉、女性日记等,都已具一定规模和影响。在杭州市评比的十大女装品牌中,由理工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就有6个。今年,中国品牌吉芬继先前在巴黎卢浮宫首开服装秀之后第三次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而吉芬的设计师就是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的谢峰。
据记者了解,一批批毕业生走出理工大学的校门,进入社会,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有的创办数码科技公司,有的创办计算机调色配色公司,有的创办CAD设计中心,有的创办纺织科技中心,有的在地方和行业中有较高声誉,被誉为“印染大王”、“丝绸大王”、“锁业大王”、“金融能手”、“软件新秀”等等。一块块国家级奖牌,一个个知名公司,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抗灾援建 踊跃捐款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浙江理工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踊跃为灾区捐款,捐款数额不断攀升,大家都希望能为灾区人民的家园重建献上一份绵薄之力。全校师生自发向地震灾区捐款超过70万元,师生党员特殊党费交纳超过40万元,共计爱心捐款110万元,第一时间将全部捐款交给中国红十字会。
除此之外,学校领导组织慰问校内灾区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与亲人取得联系,解决灾区来校学生的实际困难,劝导学生安心学习等活动。一些教师自愿奔赴灾区一线开展工作,如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朱晓军赶赴陕西进行了抗灾救援创作,保卫处周杭伟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方婷两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赴灾区开展了心理援助工作。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短短几天,浙江理工大学捐款人次达2000余人,款额总计超过21万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持”这种爱心传递永不停息!
“两项计划”志愿者服务西部
2003年由团中央等部委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我国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我省欠发达地区计划(以下简称“两项计划”),浙江理工大学十分重视“两项计划”的招募工作。学校共派出58名志愿者奔赴四川的汶川、青川、广安、阿坝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其中学生党员约占一半的比例,并多次获得浙江省“两项计划”优秀组织奖。
2003年志愿者周毅曾获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2005年志愿者黄晓宏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抱着最朴素的愿望,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四川留下了感动的足迹。他们中有主动休学一年,奔赴四川的在校研究生志愿者;有在阿坝海拔2800多米的山上进行地质勘探的年轻人;有利用自身法律知识,登上中央电视台法律援助节目的志愿者;有在青川利用周末时间为孩子们进行义务支教的志愿者;有在汶川板房中不眠不休工作3天3夜的柔弱女孩子。奋斗在艰苦环境中的志愿者们,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浙江高校之行,本报记者有幸结识了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裘松良。在长达两个多小时交流过程中,发现他平易近人,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校长。诚如裘松良校长所说:“浙江理工大学113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浩浩钱塘涛依旧,巍巍学府今更新。奋进中的浙江理工大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秉承“求是笃实”之校风,“厚德致远、博学敦行”之校训,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努力推进学校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本文刊载于西部时报11月16日D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