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新华社:两会议政厅:低碳环保怎样才能成习惯

发布时间:2011-01-11 作者与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直播主题:低碳环保怎样才能成习惯

主嘉宾: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刘维屏

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开放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实验室主任 杨肖娥

杭州市政协委员 杭州市环保局副调研员 黄炳元

互动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 陈飞

淘宝网社会责任部项目经理 丁敖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讲师 张蕾

浙江省杰出青年志愿者“开心厨娘” 高水娟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省两会·市民议政厅”的直播现场。这个节目是由青年时报和新华网浙江频道、FM93交通之声联合推出的大型对话栏目。您可以登陆新浪微博@杭州新闻现场

,另外也可以发送手机短信到0571-87001122,可以留言,也可以发问欢迎大家。

今天我们邀请到现场的嘉宾非常多,坐在我旁边的是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刘维屏教授,欢迎您;中间这位是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长江特聘教授,

教育部重点开放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实验室主任杨肖娥教授;这位是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环保局副调研员黄炳元。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互动嘉宾在现场:淘宝网社会责任部的项目经理丁敖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讲师张蕾;永嘉县绿色环保自愿者协会会长陈飞;市浙江省杰出青年志愿者“开心厨娘”高水娟;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李薇。

听了这些嘉宾的身份介绍,大家可能猜到了,我们今天的话题也是和环保有关。这个话题去年也谈过,之前很多人也都在说。现在,我们更加关心的是有多少人在做,今天的话题就是“低碳

生活怎么样能够让它成为习惯”。

我们先聊一个话题,就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塑料袋。2008年开始有个“限塑令”,到超市买东西不再免费赠送塑料袋,你要用的话必须购买。数据显示,这个措施实施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塑

料袋的使用量下降了50%,但是现在又上升了20%,这样的反复让我们感觉“限塑令”已经成了一纸空文,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来请教刘维屏委员,您怎么看?

刘维屏:我觉得低碳和环保现在是个热点的话题,低碳与环保不光是政府、企业,更多的是老百姓的事,所以对于限塑这件事情从我本人的观点,它是更好地践行低碳环保的一个方面,

老百姓要把低碳和环保作为习惯,需要一点一点进行宣传和教育,关于“限塑令”,应该说这是一个对老百姓来说牵扯的面很广,也是很密切的事情,从这里说的话要做宣传、教育,加强意

识是非常好的。

第二,“限塑令”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在超市也好,在别的地方也好,效果都不错,现在好像又抬头了,一个方面是刚开始收费时,两毛钱一个袋子,老百姓觉得是一个成本负担。但过

了两年多了,好像已经不算什么了。

另外一个,我感觉最大的还是低碳和环保的意识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深入人心,怎么宣传都不为过,所以我一直讲全社会、全方位要让大家有这个意识,这个更重要。

主持人:一个是意识上面还是要再宣传,二是塑料袋太便宜了,杨委员你怎么看?

杨肖娥:我觉得一个是大家对价格方面有一些感觉,还有一个原因是大家觉得不方便,原来习惯了,突然变成要收费就比较不好接受。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大众的低碳意

识,生态健康教育的意识,这个非常重要,大家要认识到塑料袋用了以后对环境和健康有什么危害,会产生多少碳的排放,增加环境的威胁。比如白色的污染是非常危险的,塑料袋燃烧产生

的污染物非常得重,这对我们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另外一个,白色的塑料袋到土壤中也会危及农产品,所以少用一个塑料袋就是对环境的保护,没有袋子,有时候买东西忘记带袋子,这种情况怎么解决?要有一些可再生的袋子来替代,

对于这种袋子,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国家来补贴,卖的便宜一些。这两个问题如果结合的话会很好。

还有一个原因,刚才杨委员说到了,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的界定是什么?这个难度很大,有些不法厂家会提供一些符合可降解的、加淀粉的给相关部门鉴定,但生产的时候把比较贵的

成分取消了。可降解塑料袋也有保存的时效性,要避光保存,温度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我本人的做法是这样,尽量重复使用,比如我们用完的米袋子我会装垃圾,一般的袋子,比如食品袋

,用完了之后留着,可以重复的我就重复用。市民可能也会觉得,有偿使用以后,家里塑料袋一点也不没有少,越来越多了,所以不该去拿的就不要拿。

主持人:说到限塑的话题,我们还要介绍一个嘉宾,他来自于浙江永嘉,是一位农民,也是永嘉县环保自愿者协会会长。10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的很多地方,他呼吁大家不要用塑料

袋,然后将竹篮子免费送到了很多人的手中,他现在怀里也抱着这个篮子,他就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陈飞。请问,你这几年送出了多少篮子?

陈飞:我是从2000年11月开始发篮子的。2006年8月的时候我有一次回家,看到树上全是塑料袋,红的、绿的,我儿子上网一查,当时有政协委员说这个塑料袋是有毒的。我的想法是在农

村推广环保的话,这个篮子必定要用起来,现在出门,我总是会带几个篮子在身上。2000年的时候我发篮子没有人要,现在有人要,他们知道我是送篮子的,杭州现在老太太提篮子的很多,

我去宣传要的人很多,我们的目的就是限塑,刚才三位委员都说了,塑料袋的分解,我们中国正宗的塑料袋白的好一些,我的意思就是号召大家,塑料袋一定要在农村里限制掉,现在去调查

,农村超市里塑料袋的使用率仍有57%,就算卖,也很便宜,贵的是三毛,还有一毛,两毛,限制等于是白费了,没有成功。

主持人:您觉得问题在哪里?

陈飞:主要是政府部门对“限塑令”没有重视,如果重视的话什么都可以解决,我们自己家里是2005年5月16日搞成功了,我们这个村是中国第一个开始行动起来实行“限塑令”的村,我

们村的人出去,不管到哪里都有篮子提,都是提篮子买菜的。

主持人:陈飞给我们介绍了农村的现状,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提篮子。我们再来看看看网络平台的讨论,有位叫“乐而往返返”的博友发了微博,说污染浪费说到底就是为了方便,现

在环保这么难都是惰性在作祟,他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他说,想让一个懒惰的人变勤快,总比勤快的人变懒惰要容易的多,要想让人们垃圾分类确实是很困难的事,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限塑令”一开始取得好的效果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引入了时尚的元素,有环保这个概念,现在很多人觉得提倡低碳、环保很时尚,也是引领社会,哪怕搞一些公益的活动或者做什么举动,

都愿意给自己套上这一个帽子,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时尚的概念,或者是你时尚,你先进来做诱饵的话,是不是就没有人愿意来环保了?我们今天请到现场的一位嘉宾是淘宝网的,应该也是非

常时尚的一个企业,我们来看看使丁敖经理您怎么看?

丁敖:看到陈老师的菜篮子,我有一个建议,可以在淘宝上开个店,推广给更多的80后。刚才讲到环保时尚,我们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为什么?第一,80后从主观上让他们非常环保的做

事情,稍微有点难度,我们怎么样能够让80后从心里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去年就打造过这个概念,让环保变得更时尚,不能让80后觉得因为环保而失去了什么,而是因为环保获得了什么,比

如菜篮子,一个非常时尚的女孩子提着菜篮子去菜场逛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会让很多人80后的人效仿,所以通过网络去宣传扩大。

主持人:您觉得这个篮子放在淘宝网会有人买吗?

丁敖:会,绝对会。

主持人:一般会是什么人买?

丁敖:就是80、90后这些年龄的群体。

主持人:需要做包装吗?

丁敖:需要有一些标准,这个菜篮子不是一个普通的菜篮子,不是当年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使用的那种,这个含义可以进行包装。

主持人:大家一起来拎,形成了一种口碑之后更好。

黄炳元:陈飞代表是我很敬佩的,我提一个建议,“菜篮”是香港一个著名的作家和美食家,他在深圳台上每个星期六有个平台,但是他没有提菜,只是两个美女到处采访美食,我建议

你用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向他赠送一个菜篮子,这样,当他出现的时候,有真正的菜篮子,也起到一定的环保宣传作用。

主持人:今天请到现场的还有理工大学的张老师,您是研究经济的,从您的专业角度来分析,如果现在我们要推广环保理念,有些什么样的点子可以想?

张蕾:像刚才这位脖友提出的观点很好,将时尚引入到我们的环保过程中!这样人们就会非常乐意的推动。我们看现实中大家真正用环保袋替代塑料袋的时候,不一定是非常时尚的环保

袋,时尚是一个切入点,有这个切入点之后慢慢地养成一种习惯。我用环保袋就是一种习惯,这样人们慢慢就摒弃了以前不环保的东西。我们很多的环保产品,我们有很多的切入点帮助大家

实现环保,我是这样认为的。

主持人:您觉得最终还是要形成一种习惯。去年两会的时候我们也做过环保的东西,向网友展示了一块小的手绢,今年手绢不送了送小袋子,酒店的用具可以装在袋子里,还可以拿回家,

每年都搞这样一些小小的改变,作为委员,你是不是也领到过这一两件东西,您是怎样来评价这样的变化?

杨肖娥:在宾馆里一次性的东西我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美国、欧洲没有这种一次性的东西,特别是牙膏、牙刷,毛巾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现在也采用不是一次性的东西,我们中国也

开始有了。还有一个,上一次两会讨论“从我做起”,比如这种袋子是用可再生的袋子,另外是重复使用,这次两会发的六小件带回去可以重复使用,从我们委员做起,这个很好,以后也是

这样,大宾馆尽量减少一次性的东西。

主持人:这次也有很多接待代表、委员的酒店,两会后,他们是否会做调整,我们也很期待。来看一下这些变化,现在我们知道中国对于星级酒店的评定规定也刚刚做了调整,以前

规定你必须提供这些东西,现在说是可以不提供,就像国外要自己带牙刷,也不会感觉说这家酒店那么差,要给人的感觉是,只要是不提供的,你反而觉得很好,有了这样的评价以后,作为

酒店也愿意去做,这是关于酒店的问题。

博友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大家提的挺多的。这名博友是宁波一名记者,他也参加过两会报道,说送代表到省城开会。以前要两辆大客车,现在是一辆就够了,大部分的委员代表

自己赴会,他觉得这个不太低碳,本来大家可以一起去,为什么要各自开车,一起坐车就更好了。今年的两会上,省农工也提了一个关于公车改革的提案,里面就说了,公交的运行成本甚至

是社会运行车辆的5到7倍,而且每年耗费达到了数千亿元,说公车相当的不环保。黄炳元委员,您的身份很特殊,第一您是环保局的,第二又是政府的公务员,您怎么看?

黄炳元:公车原来说是领导用1/3,公交用1/3,司机用1/3。我们杭州做了一个公车的改革,最早是从2002年开始试点,有过一个统计,公车改革前年开始。但是公车改革当中,我觉得仍

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公交车对生活来说非常的需要,因为每个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每个岗位不同,用车其实是不一样的,现在设置是从300元到2000多,是不是合理?我觉得还不是按照需

要来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由于停车的困难,有些领导客观上并不要占单位的便宜,他开车过去,等车停好了,会都已经开完了,那怎么办?如果他的下属有执法的车辆,他可能会借用,事实上他又享受了

津贴,又使用了免费的车,这个很不合理,各个单位需要用的时候付费,这个可能还是不合理,应该是增加出租车辆,增高出租车的使用效率,公务员刷公卡打车,你需要就打,不需要就不

打,超过限额了要适当付费,不超过的话就可以,比如说这个卡里的钱只能用来打车,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觉得执法车辆应该安装一个GPS装置在里面,这个很容易,相关部门可以通过

这个装置来监督他的行车线路。

主持人:这个建议很好。这讲到的是关于用车的问题,说到汽车,我们也可以说说自行车。骑自行车出行非常的低碳、环保,而且杭州有免费自行车。我们可以来仔细地琢摸一下,在我

们生活中开车的是哪些人,骑自行车的又是哪些人?他们骑自行车是他有环保的理念才选择骑的吗,这样的比例高不高,是不是可以说,有很多人因为这种理念而改变了自己的出行方式?张

蕾老师也做过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得出的什么样的结果?

张蕾:我们是在09年10月中旬在杭州市的41个公共自行车的站点进行的调查,获取了有效问卷618份。我们发现了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人群,70%的人群是出生在70年代和80年代,从职业分

布来说,我们发现有74%的人群是上班族,也就是说上班族仍然是自行车的使用主体。从在杭的居住年限来看,有43%的人是在杭居住已经达到10年以上了,有24%的在杭一到五年,有19%的人

群是在杭居住五到十年,从人口的角度来说,杭州市的常住人口是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人群,这是使用人群的特征。

对于开车的人是不是转变了出行的方式,我们也根据调查进行了分析。在调查中648名中,有172位使用者家庭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以汽车为主。我重点分析了一下,这172位家庭交通工具主

要以汽车为主。他们使用公共自行车用途是什么?数据发现,42%的人群使用公共自行车进行上下班,44%进行景点游玩,所以没法说用公共自行车替代了他的汽车,但是可以说公共自行车已

经成为有车一族出行方面有利的补充。

主持人:至少它减少了用车的次数,原本可能去公园也会开车,但是他现在选择了自行车。当然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希望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像中国这

样有非机动车道的国家也不是很多,怎么样能够让人们改变这种观念?必须要有车子的观念要改变,您有什么好的点子?

张蕾:我觉得是这是一种生活理念的转变,因为在欧洲一些发达的国家,很多市民汽车是他们家庭的主要出行方式,但是很多人也把自行车作为健身、娱乐、休闲的方式,怎么样将自行

车健康、环保和休闲三者概念融为一体,把自行车作为载体,成为杭州市民全民运动的方式,这种生活理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才能够带动我们回归到自行车出行的方式。

主持人:也对他进行一种理念的输入,这样的话传播起来效果会更好。我们讲到理念的问题,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考虑。下面这条短信就非常的典型,他说,现在真的要到了这样的地步吗

?我们真的为了环保车子不能开了,一次性筷子不能用了,难道我们的环境真的已经这么脆弱?杨肖娥委员是生态修复和生态健康方面的专家,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杨肖娥:现在我们的环境容量很小,很多环境的污染是负值,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河流,看不到清澈见底的水,像我们杭州市的边上都是五类、四类、六类,我们看到清澈的水是三类或

者二类水,如果有二类、三类水进去及污水进去,现在我们环境的负值,比如五类水根本没有净化的能力。

主持人:也就是说没有进化能力,也就是雪上加霜。

杨肖娥:只能是雪上加霜。我们前天也在讨论整个浙江省的水源保护专题讨论,大家都做了大量的调研,我们浙江省是自己污染自己受的一种局面,大多数都是自己污染,我们看到生态

水乡没有水喝,这个还是非常严重,特别是水体的负营养化,很多的污染我们看不见,我们检测土壤和食品超标的现象也不容乐观,我们大家能够为低碳、节能和环保做一点贡献,就是对环

境健康做的贡献,一方面需要减排,另一方面需要把污染的环境修复、重建,使脆弱的环境重建成我们能够高度净化的生态系统,这个需要每个人来做。

主持人:有人提到了一个概念,叫环保积分,这个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就像现在你去商场,有会员卡的话可以积分,然后可以换成商品或者是低消费金额。现在乘坐航空公司的航班也

可以给你积分,所谓的环保积分也差不多,如果你从事了环保的活动,比如骑自行车出行,不用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一系列的环保行为后,你也可以拿到积分,这个积分你也可以换消费等其他

东西。很多人说这样的东西也应该引进到我们的社会当中,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值得我们吸收吗?

刘维屏:我是对这种方法持肯定态度的,现在消费有记分,特别是信用卡的,我们觉得环保积分还不是简单的换一些小礼品,可能和你今后大的事情也相关,大家会更重视,我完全的赞

同。

主持人:您所谓大方面的是什么?

刘维屏:比如说环保方面的,现在大家知道北京已经在摇号了,我积分高我买汽车也是必须的时候才用,不会乱用,像这类以及有很多的方面,涉及到环保的消费,我觉得除了一些小礼

品之外,还有其他的。

主持人:增加奖励的筹码。您怎么看?

黄炳元:日本是在2009年4月8日实行的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家电,这个费用是政府财政承担的,去年12月1日,50%减半了,我们看到网上就有很多人在疯狂的抢购。我们也在搞家电下

乡的补贴,也是淘汰一些耗电比较高的家电,我觉得我们这项工作,应该是第三方来做比较好,政府部门不应该参与太多,我也是杭州生态协会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对每个会员进行环保

积分,然后到淘宝上享受一定的积分,能不能合作一下?

主持人:这个建议我们要回应一下。

丁敖:其实关于积分这块,淘宝网已经先行一步了,2010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低碳式的改革,做了秒杀式促销,所有的这些我们做了低碳式的尝试,也就是说在淘宝上的用户,他购买五块

钱一颗树,是在兰州的一个地方,他可以获得积分,我们叫低碳值,可以直接当人民币使用,在淘宝的商家那里购买相应的商品。淘宝上的会员很多是80、90后,他们很想做环保,但是现在

环保的门槛有点高,而平常很容易接触到环保的概念或者说行为,他们会觉得很不方便,但淘宝网上面提出来的说用五块钱一颗树你可以获得百倍积分,这样的概念他们觉得很方便。有一个

网友他种了五百多颗树,他自己的评价里面我觉得很可爱,他说其实整个生态环境变差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没有很主动的去做?主要是身边没有这个意识的传播,而且不能够及时

的做,淘宝给他们的就是这个平台,希望满足更多一线的或者更多的普罗大众低门槛的公益诉求,这是淘宝网正在做的事情,刚才委员讲的这块也是可以探讨,不仅是在淘宝上。

主持人:这也告诉我们这样的一种方式,让更多人很有效地参与环保,如果给他一个机制推广的话影响的人会更多。

我们再来介绍一个人,她是“开心厨娘”的高水娟,其实非常了不起,是浙江省的杰出青年志愿者。她开了一个小饭馆,这个小饭店一滴费油都没有倒掉过,干什么用?把它做成肥皂免

费赠送给别人,而且长期的在做,她对环保非常的坚持,上个月家里发生了变故,丈夫去世了,但是她依然在坚持,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一直坚持?我们今天请她谈谈。

高水娟: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已经慢慢地影响周围,这是我最大的信念。我觉得做什么事不是我个人来做,而是要影响别人来做,这是我最想得到的东西。我们的员工很环保,让我很

开心,我告诉我的员工,别人点菜的时候,要建议不要多点菜,不让每一个人都点菜,微博里面有一个广告,就是少点一个菜低碳生活更美好,我们的服务员工作轻松了,消费者也省钱了,

所以环保一定要让他们用心去做,而不只是说。我是一个宣传者,我要言行一致,我怎么做的怎么说的都是一样的,这样别人会用另外一个眼光来看你,这个时候你说的话他们会听,就像店

里的垃圾分类,我做的非常好,不是我做,是我的员工做,因为靠我一个人实在是太小了,因为厨房里有很多的包装袋,七七八八的袋子很多,我们一直是分类,一直在坚持。

主持人:作为一个经营者,肯定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多点一个菜不是赚更多的钱吗?

高水娟:没有,首先一点最受益的还是你,这个理念要告诉大家,环保是为自己在做,而不是为别人做,而且你是宣传者,一定要心口合一。

主持人:有冲着您这样的宣传理念专门到你这里吃饭吗?

高水娟:有很多,我们店里有各种各样的留言,你们看到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杭州市有这么多的餐厅,如果你把废油做成肥皂送给员工,其实你受益,员工也受益,而且可以送给周围

扫地的,因为我们周围很多人都用过我们的肥皂,给他们,他们会说,谢谢你。还有一个,他们也会把我们门口的地扫干净,做什么事一定是为你自己做,你这样宣传的话别人会更愿意接受

,而且你说和做一样的话,别人也会更愿意做,该像我在100个社区做,是告诉大家,废油可以做肥皂,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也会积极的响应,这个肥皂可以用,而且还环保。

主持人:刚才黄委员也讲了,您就会冲着这样的饭馆去,也是告诉更多的经营者,不要以为说环保就是我为社会付出,我为别人少赚了钱。现场我们还请到一位市民代表李薇,我们来看

看她有什么话要说?

李薇: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来自杭州市绿色生态文化协会,要让低碳环保成为习惯,我们民间环保组织是责无旁贷的,我们把绿色环保,气候变化作为常规项目,多次组织节水、限塑调

查、废油质检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广等一系列活动,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我们也做社区废油制造的一些推广之类的,我现在想请教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活动的成效,让更多

的市民自觉地参与其中,像刚才说了,黄委员长也是我们的常务理事,我们也和阿里巴巴进行合作。

主持人:我们先来听听理事有没有好的谋划。

黄炳元:比如说这次两会的报道,组织了一些小记者,找一些环保的人士。

主持人:借助其他媒体的平台。

黄炳元:特别是以后,我们以后的减碳都要靠农村,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包括生态恢复。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看短信平台,有人做过一个计算,一度电等于:用电热水器15分钟,电磁炉50分钟,电饭锅一小时15分钟,电脑是两小时48分钟,还有四颗钨丝灯泡亮一个小时,我

想问一下丁敖经理,如果你每天只能用一度电,你会怎么用呢,我想请教淘宝网有没有值得推行的办公室环保?

丁敖:这个问题有点细,你问我一块钱怎么用,其实不能说因为环保我们就不看电视,不用电脑,这些都是日常必须要用的东西,我的个人观点是只要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现代化

的电器,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节电就可以了,而不是为了环保而环保。

提到办公室环保,作为淘宝网来讲,四千多员工都是非常年轻的,我们有一个小项目,用废旧电池可以换一颗植物,比如家里的电池没有用了,是非常大的污染,你可以把电池拿到我们

行政部门的环保箱里,我们可以进行处理。另外每天对着电脑辐射非常大,你可以换成仙人掌,现在基本上每个桌子上都有植物了。我们的台本是双面打印的,这在现在的办公室里也要提倡

的事情,我们做过一个调查,60%的人他会打印前做预览,其他的40%他就直接打出去了,明明一页的东西可能就打了两页,随着数量的增加,打印机边上的“废纸”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

去处理,他们就会收走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办公室开会的时候,很多人拿着本子,不是记事本,是打印纸订成的。

主持人: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办公室也可以做,如果是为了环保做事情,有人会觉得你的目的有问题,但是如果融到自己的习惯中又不太一样。我们看看下一位朋友的提问,手机尾号为9457的

朋友说,两年前媒体报道说,两会上有代表提倡大家少吃肉,低碳生活,估计爱吃肉的不乐意了。科学家做过计算,如果每人每年可以减少一斤肉的浪费,一年可以减少排放90问吨的二氧化

碳,这个数据一对比确实非常的惊人,现在快过年了,各位饭局很多,刘委员,您最近吃饭饭局多吗?

刘维屏:我们中国传统的到了年关,请客吃饭一小聚,这个没有办法,我个人认为吃和低碳在我们中国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烹调,我总觉得不太低碳,这个值得宣传、研究,让大家

提高意识,其实不仅是低碳,对健康也不好。

第二,我觉得中国人的心态,都希望丰盛,甚至吃不完,这也是个理念,刚才我听了“开心厨娘”讲的,现在两会好一点,都是自助餐,我也很关注这个问题,看大家基本上都把它吃完

,千万不能说这个菜不剩大半桌就是不好,特别是到了过年,尤其是你们媒体,年轻人可能稍微好一点,原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要改变,平常非常的节约,到了请客的时候就会浪费很多东西

主持人:下面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特别的问题,是提给黄委员的,他觉得官员生活平时低碳吗?

黄炳元:我在浙江在线和杭州网都有开博客,也有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平时的低碳、环保,我要说一个问题,政府官员也是和社会人一样,对低碳方面的认识高低不一样,我甚至看

到过一个人,为了兰花保温,白天、晚上都开着空调,这种现象也有,我在博客上直接说出了,我觉得他肯定知道这不环保。

我已经对这方面形成一种认识,像我昨天晚上,我总觉得空调没有关,我就打电话给保安,说你看一下有没有关,他后来打给我说关掉了。我觉得这个方面,幸亏我们有个机关事务管理

局,对我们有个考核,年初要签订一个节电、节水的目标责任书,每年要减少多少,硬性方面有这个东西,再加上市领导几次开会的时候都讲到机关的节电、节水工作做的怎么样,甚至哪一

个楼道没有关灯。对低碳环保,领导比较重视,所以单位、政府里面怎么做,大家的认识程度也不同。

另外,我可以补充一点,就是刚才淘宝网这位先生讲的,我也是在办公室工作,我们单位每个楼道有开水屋,我不会去打一壶开水放在办公室,如果喝不完就意味着没用了,我想喝的时

候就走过去打一杯,这样一个是可以健身,我可以强迫自己走一走,如果电梯需要等一段时间,我就可以走上去,还有冬天开空调,我可以多穿一些衣服,我现在是在信访的办公室,等来访

的人来了我才开一下,否则的话来访的人也觉得不舒服,觉得你们没有开空调。

主持人:您讲的都是告诉我们在细节上也可以关注。我们最后再给大家上一课,有人提出说,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2010年是气候很糟糕的一年

,最近也特别的厉害,像南半球的水灾非常厉害,还有北半球的雪灾、冰灾害,不光是在欧洲,在美国也都厉害,我们请教杨教授给我们最后上一课。

杨肖娥:不低碳的生活,就是我们现在全球温度升高,包括极端的天气变化,都是和我们全球大气变化、温度的升高、海平面升高,现在我们预测到很多低海地方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就

埋没了,这个威胁非常大,从全球气候变化来讲,现在可以看到有一些极端的气侯,大洪灾灾害这种气侯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老百姓的生活,中国今年大的灾害也和气候变化有关系。从

我们小的日常生活来看,比如说我们喝的饮用水,饮用水的危机还是非常大的,以前的河港里的水都是可以饮用的,宁波和嘉兴也好,所有的河道都是可以游泳的,但现在从对全省的饮用水

源调查来看,不但不能游泳、洗菜,更加不能喝,另外,现在水库的水很多都是负营养化。现在政府怎么来保护饮用水源?不从低碳环保做起还是很难的,我们每一次做不环保行为所产生的

东西都会影响大气层的,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现在一个要低碳生活跟低碳的工业,还有一个要加强生态恢复和生物固态,这个都要同时做,恢复原来健康的生态系统。

主持人: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补助。今天我们的两会特别节目就到这里,希望各位可以把低碳生活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明年两会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会更进一步了

新闻来源地址:http://www.zj.xinhuanet.com/video/2011-01/20/content_21913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