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日报:兴学先驱

发布时间:2011-03-18 作者与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杭州西湖孤山北麓林启纪念馆
肖国强 摄

  西湖孤山脚下的林启雕像
肖国强 摄

  编者按:

  放眼数千年中国史,辛亥革命前后20年是一个文人密集亮相的繁盛期。值辛亥革命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辛亥江南寻访首篇推出 “辛亥文人谱”。意图将至今还让我们尊崇的先人,在岁月长河中的人生脉络原版呈现给读者,交由读者回味。

  本报记者 肖国强

  春日的暖阳静静地照在杭州鸡笼山马坡岭。记者在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丁云川老人的带领下,绕过大片的西湖龙井茶园,来到一排并不起眼的墓碑前。

  青山埋忠骨。这里是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6位墓主在这淡淡茶香之中长眠。他们分别是:投身辛亥革命的诗僧苏曼殊,为创办学堂而献身的惠兴女士,秋瑾的挚友、冒着生命危险为秋瑾在西泠桥畔筑墓的同盟会会员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反对袁世凯的志士、南社诗人林寒碧先生(徐蕴华丈夫),以及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养正书塾三所学校的创始人、杭州知府林启。

  静默。凝望。墓碑上,林启的眼神温和而坚定,一如他毕生都在倡导改革、兴学救国中的负重前行。

  办求是 兴蚕学

  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官次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调任陕西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闻知慈禧太后暗中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林启又愤又忧,连夜上书:“请太后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奏本上去,慈禧大怒,当即革去林启职位,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在衢州任上,他政绩卓著,《清史稿》云:“(光绪)十九年,(林启)出为浙江衢州知府,多惠政。”

  除“惠政”之外,林启在衢州兴学之事最为显著,先后创办了12所义塾(亦称义学,一种免费的学塾)。1896年林启调任杭州知府后,和治衢一样,“守杭五年,政平人和”。

  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人起,至1900年殁于杭州知府任上,林启为官30余年,最大的政绩,莫过于他兴办教育,开创了浙江近代教育的先河。

  1897年,林启利用当时被查封的普慈寺(在今杭州市城东庆春路大学路附近)作校址,创办了求是书院。这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较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还早一年。

  当时,杭州还有紫阳、崇文等六所旧式书院,但林启认为他们只学八股,空谈义理,溺志词章,这样读书已经不能适应维新潮流。为此,他在申请创办求是书院的代拟奏折中这样写道:“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求是书院初创虽设备简陋,却是一所全新的中西书院,为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所大学。中间原大殿作办公室,寺屋两边作教室和宿舍,当年4月正式开学。

  林启对入学学生素质要求很高,第一期招生考试,他亲自出题阅卷,择优而取。并特邀有维新思想的文学大师宋恕(宋平子)教国文,聘请美国人Dr.E.L.Mattox博士(中文名王令赓)为总教习(教务长),延请英、美、日等外籍学者来校任教,各科教授都由海内名家、一流学者担任。

  书院以强调培养人才、讲求实学为第一要义。提倡洋为中用,仿照西方新学制。书院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并授英、德、日等外文,数、理、化、博物等现代科学课程,还开设造船、种植、矿物、制造等技术科目,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场所。

  林启讲求实学、为国育材的教育理念,同样贯穿在他同年创办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以及第二年创办的养正书塾(现杭州高级中学前身)之中。蚕学馆是我国第一所蚕桑专科学校,为的是振兴当时浙江的主要经济来源——蚕丝业。养正书塾是杭州第一所中等专门学校,为的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

  求是书院成立后第二年,戊戌维新变法仅百日便告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求是书院等三所学校亦被守旧的顽固派攻击中伤:“林启所办三所学校中,伏有新党,应予查封”,处境艰难。林启并不畏惧,他挺身而出,提出“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并无新党,使这三株浙江教育的幼苗,得以在风云变幻中未被扼杀,茁壮成长至今日。

  开鲜花 结硕果

  晚清末年,国势日衰,林启为国而忧,为民而劳,日不能安,夜不能寐,终于鞠躬尽瘁,病逝于杭州任上。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享年62岁。

  林启去世后,其子女要把父亲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人则恳请将林启留葬杭州,并找出林启生前诗句:“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认为这是迪臣公遗愿。子女深感杭人情真意切,不忍再拂众意,最终同意安葬在孤山北麓。

  陵墓建成之日,杭人倾城出动,前来祭奠。西子湖上,群舟蚁集,却肃然无声,只见愁云低垂,细雨霏霏,湖水呜咽,舟人断魂。当举行祭礼时,一农妇放声痛哭,立时一片嚎啕,如山之崩、地之裂。

  时人在林启墓前的石牌坊上撰有一联: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横额为:古之遗爱。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虽然林启陵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人民政府迁至现鸡笼山墓址,但为纪念这位曾为杭州做过卓越贡献的“老市长”,杭州人仍集资在孤山北麓修建了一座纪念馆——林社,至今巍然屹立。

  而林启所留下的三所学校,更是在屡经变迁后不断发展壮大, “开鲜花、结硕果”,恩泽后人。

  1901年,求是书院更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为浙江大学堂;1904年为浙江高等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蚕学馆后来改名为浙江中等蚕业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改为浙江工程学院以及今日的浙江理工大学。养正书塾1901年11月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之后数易其名,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百余年来,三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求是书院当时培养出的“蒙生”(高材生)有邵裴子、钱均夫、许寿裳、蒋百器、蒋万里、史寿白等,以后又培养出了陈独秀、汤书年、黄郛、陈仪、邵飘萍、邵元冲、蒋梦麟、陈布雷、张任天、常书鸿等,以及160余名两院院士。蚕学馆先后培养出了民主战士、新闻巨子史量才,中国蚕丝协会会长郑辟疆,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夏衍,著名纺织丝绸教育家朱新予,著名实业家查济民、都锦生等。养正书塾先后培养出了革命活动家俞秀松、施存统、汪寿华、宣中华等,文化名流有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曹聚仁、冯雪峰、金庸、魏金枝、潘漠华、汪静之、刘质平、吴梦非等,还有天文学家胡景耀以及46名两院院士。

  就在去年冬天,在大学路求是书院旧址,记者偶遇了正在这里参观的杭州人宋有龙两兄弟。一提起林启,兄弟俩顿时肃然起敬:“晚清乱世,多灾多难,依然有林启老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真是杭州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daily.zjol.com.cn/html/2011-03/18/content_75158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