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110多年前,这里曾诞生了我国第一所纺织学校

发布时间:2011-06-03 作者与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曲院风荷公园东边靠湖的草坪上,与苏堤锁澜桥隔湖相望,2.5米高的岩石如同画卷,徐徐展开6米,鎏金颜体打字“蚕桑学堂旧址”刻于石上,古朴清雅。

  昨天,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蚕学馆旧址纪念碑在曲院风荷正式落成。旧址已经无从寻觅,不过透过这块历史的碑刻,仿佛可以想见,当年史量才成为一代报人,正因为年轻时曾在北山路数年苦读;长袍马褂的青年都锦生,日夜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研究新蚕种……

114年前,“圈养”蚕宝宝

  19世纪末,浙江海关税务司、英国人康发达曾上书清政府,说法国检验中国蚕种,8两蚕种只收蚕茧25斤。而意、法、日皆改良育蚕,生丝价廉,出口日增。“而以此前8年计,中国出口生丝每年递减200万斤左右,少收银580万两,海关每年因此也短收20万两。”

  8年合计短收银约5000万两,我国蚕丝业濒临衰退。一批有识之士,疾呼科学养蚕缫丝,振兴我国蚕丝业。曾于1896年至1900年任杭州知府的林启就是其中代表。

  蚕学馆由林启亲自兼总办。浙江布政司拨银36000两为开办费,在西湖金沙港怡贤亲王祠和关帝庙旧址(现曲院风荷内)兴建馆舍,并购进土地30亩作为桑园。1897年9月1日破土动工。饲蚕所1幢,上下14间;蚕室1幢5间;后考种楼办公室1幢,上下20间;东西斋房(寝室)30间;贮叶处3间;膳房、厨房、门房共12间;补建关帝祠屋6间。基建用银10300两;购置仪器设备用银3000两。开办费用白银13300两。

要用显微镜,不招近视学生

  蚕学馆是我国第一所纺织学校,也是“最早的农业专科学校”。课程设置有数理化、植物、动物、蚕体病理、蚕体解剖、养蚕法、缫丝法、显微镜使用法、蚕茧和生丝检验、器械法等19门,重视实践。

  蚕学馆对招生对象的要求是“有家世业蚕,文理通顺,年二十左右,明敏笃静者准其报考……惟短视人于显微镜不相宜”。可见录取标准,除了文化程度、年龄、品格外,还重视养蚕实践和视力。

  1900年蚕学馆首届毕业18名学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共毕业11期,毕业生共163人。毕业人数虽少,但“各省闻讯争聘”,从事蚕丝技术或教育工作。蚕学馆第4期毕业生史量才,1905年在上海市郊斜桥办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后为《申报》总编。

  其他的如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夏衍、丝绸教育家朱新予、著名实业家查济民、都锦生等都毕业自蚕学馆。

  1911年6月浙江省咨议局通过决议,将浙江中等蚕桑学堂升格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

派出我国最早赴日留学生

  在蚕学馆,还走出了中国最早的赴日官派留学生——嵇侃和汪有龄。1897年由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几次提及了杭州蚕学馆派生留日的内容。

  “杭州蚕学馆已于上月十三日(1898年4月3日)开学,学生三十人,备取学生三十人,额外二十人,留学日本者二人。”

  “(杭州蚕学馆)出洋学生:湖州德清附生嵇侃、杭州钱塘附生汪有龄,丁酉孟冬赴日……现在日本东京琦玉县儿玉町竞进社内习蚕,每月由学馆供给伙食束修外,各给月费洋十元。”

  据现有的资料,除驻日使馆招的特殊学生和上述蚕学馆所派遣的2人外,还未发现在1897年之前有派往日本的官费学生。因此,杭州蚕学馆开创了国内派生留日之先声。

  1928年,学校改称为浙江省立高级蚕桑中学。次年秋,学校从西湖金沙港迁至杭州笕桥。此后还曾迁到老和山、梅登高桥等地。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1-06/08/node_1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