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金永玲的歌剧生活

发布时间:2012-02-04 作者与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本报讯 金永玲走进化妆室,卸了一半妆的脸,让疲惫和兴奋两种表情泾渭分明,却又融为一体。

  “今天大家都很棒!”她挥着双手,像是为搭档们喝彩,又像是为自己鼓劲。

  这么冷的天,金永玲的背后居然被汗水晕出一个不规则的大圈,“每场演完,都能挤出半盆水来。”走下舞台的金永玲,少了一分亢奋,多了一分亲切。

  换装的时候,偶尔有粉丝来索要签名,金永玲都会一一满足。

  而“看得开心吗”,则是她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对于歌剧,对于舞台艺术,这个民营艺术团的“女掌门”,始终保有新鲜的热情。

  结束绍兴的演出后,2月15日,歌剧《祝福》将走进国家大剧院,“这是一件让浙江文化界体面的事。”金永玲的“概括”底气十足。

  带了十年民营团体的金永玲,说自己的艺术追求正在“化繁为简”:“让更多年轻人认识歌剧,听懂歌剧,尤其是听懂中国歌剧。”

  出演祥林嫂

  白了一大片头发

  《江姐》之后,金永玲一度从人们视线里“消失”,她打趣:“我都慢慢习惯报纸上看不到自己的名字了。”

  这几年时间里,除了邀约巡演,她始终在等好的本子:“歌剧是世界上最难的艺术之一,有好的剧本,基石才打得稳。”

  终于,金永玲的耐心换来了机会。

  去年正逢鲁迅诞辰130周年,“鲁迅是浙江人,他的作品为什么不能做做文章?”随后,金永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小说《祝福》为原型,排一部原创歌剧。

  一开始,到处是问号。人物形象是最大的鸿沟。

  以前,金永玲演的一直是“江姐”这样的英雄人物,而《祝福》的主角,却是卑微佝偻的祥林嫂。有朋友好心劝说:“跨度太大,还是别砸了自己的招牌吧。”

  就像当初毅然走出省级剧团一样,金永玲的韧劲又上来了:“如果只会演一个路子,算什么好演员?”

  她开始搜集各种版本的《祝福》,前前后后看了20多遍,“这些前辈的起点很高,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演活鲁迅笔下最真实的祥林嫂。”

  排《祝福》的这段时间,金永玲的头发突然白了一大片:“太悲了,排练的时候,我好几次哭得起不来。”

  不过,巡演至今,10多场演出座无虚席,算是对金永玲最大的补偿,“说明观众看进去了,真正懂歌剧了。”

  培养观众

  7成时间都在高校巡演

  让更多人了解歌剧,看懂歌剧。十年前,金永玲就给自己立下了这个目标。

  十年前,她走出体制成立民营艺术团,让众人跌碎眼镜。十年间,《江姐》、《洪湖赤卫队》、《祝福》,每一部歌剧的诞生,都在文艺界引发一次震动。

  “金永玲是个习惯制造震动的人”,在圈子里,这种印象慢慢被固化。但背后的付出,只有金永玲自己最清楚。

  前期和导演商量剧本,金永玲往北京赶了十几趟。包括导演、作曲、舞美等主创的费用,也得靠磨洋工一个个定下来,“我们是民营剧团,花钱不能大手大脚,省下来的每一分都是自己的。”

  金永玲说,他们演出用的装备,都是攒钱慢慢添置的:“国有院团那种几十辆卡车的装备,我们玩不起。”

  但玩不起,不等于“玩不好”。

  十年间,从《江姐》到《洪湖赤卫队》,再到现在的《祝福》,像金永玲艺术团这样连出3台大型歌剧的,全国都很少见。而3台歌剧的演出场次更已超过300场。

  这就是金永玲的原则——“我的歌剧,决不能堆仓库”。边演边改,边改边演,一台好的歌剧就磨出来了。

  这几年,金永玲70%的时间都在高校巡演,“这些年轻人,应该是未来歌剧文化的消费主力。”

  每次演出前,金永玲都会亲自上台,给学生们讲解如何欣赏歌剧,“哪怕只有十几二十个人受益,也是值得的。”

  过几天,《祝福》就登陆国家大剧院了。这两天,金永玲弄到了一张国家大剧院平面地图,有空就拿出来看看。这种提前准备,更像是按捺的憧憬,“到时候,我们走着瞧。”语气中,充满着自信。 本报记者 陈宇浩

新闻来源网址:http://qjwb.zjol.com.cn/html/2012-02/04/content_133121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