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张晨 通讯员 吴秋菊 张方方 刘皓) 离上午放学还有5分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三女生芦荟已穿上了红色马甲,戴上了白手套,站在红绿灯旁,准备着在下课高峰期为同学们疏导交通,保障同学们安全出行。马路对面站着她的搭档,绿灯一亮,芦荟吹响口中的哨子,挥动着旗子指挥行人通行;另一个同学则挥动旗子,示意车辆停止行车。就在这清脆的口哨声和忽高忽低的小旗协助下,校门口的交通变得井然有序。
芦荟和她的搭档都是“大学文明交通导”中的志愿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在上下学的人流高峰期在校门口红绿灯路口处疏导交通,保障同学们的安全出行。
前年,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作为第一批“大学生协助交通指挥试点单位”,各自成立了大学生交通指挥志愿者队伍,开始了“大学生协助交通指挥,保障校园出行”的探索实践之路。今年寒假一到,不少首批志愿者都已上了大四的高龄,他们将离开下沙,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两年在“大学文明交通导”的服务已经圆满,也都能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单。
两年时间 交警队已有千名队员
两年时间,“大学文明交通导”的关键词是探索和成长。大学生交通指挥志愿者队伍在壮大,工作中的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保卫处处长张晓泉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志愿者虽不是正式交警,可也威风得很,他们学校对大学生交通志愿者队伍实施“推行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施网格交叉式管理格局”的管理制度。
而在中国计量学院的校志愿者总队队长娄岳民的眼中,最值得骄傲的是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刚开始参与这个活动的志愿者还不到200人,但现在我们实行"学院责任包干制",每个学院负责一个月的工作,学院之间轮流着来。现在我们学校在岗的交通志愿者总共有600余人。”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大学文明交通导”志愿者分布在下沙大学城的各大交通要道,加起来有一千余人。
当交警很过瘾 但交警并不好当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芦荟参加“大学文明交通导”工作已经两年了。在问及她在工作中的收获体会时,这位大三女生咧开了嘴说:“着实让我过了两年的交警瘾呢!”但随后她又补充道,“干过这行才知道原来当交警是这么累的啊。”
“大夏天的,头顶正午的烈日还得坚守岗位;正值寒冬还得站在风口指挥交通。”芦荟说去年下雪那天她刚好在岗,忍受着肆意的风雪,回到寝室双手冻得通红。
“我还是很享受这个工作,它使我的纪律感和责任心得到了增强。也许以前自己还会闯红灯,但是现在是坚决不会了。”芦荟笑笑说,“初上岗位时确实有些事比较难做,像"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种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事情,我们这些大学生还是会置之不顾,有些时候确实挺无奈的。”
娄勇,是计量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系的一名学生,他也是“大学文明交通导”的志愿者之一。娄勇表示在工作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麻烦。“比如说你在执行交通指挥的过程中,会有同学或老师不理睬,直接就闯红灯了,你也没办法。”娄勇叹了口气,继续说,“有的车辆在红灯还有3、4秒的时候,就踩脚油门冲了过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好几次都差点发生了意外。”
“我现在是真心理解了交警的不容易,我们面对的主要是大学生,而他们面对的却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工作难度比我们的大多了。”娄勇说,“指挥交通的工作看似很简单,但要做好,还是有很大的学问和技巧呢。”
娄勇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时强调一定要“放开嗓子”。“没有声音就跟单纯的打标语没什么区别了,如"人快走,车慢走"的标语牌放在那里,行人就算看到了,闯红灯的照样闯。有了声音就不一样了,会引起行人的关注,会强化你的存在感。”
同学心中 他们俨然是正牌交警
在下沙,不少大学的教学区与生活区是各处一条马路两端的,所以在上下课高峰期时,校门口经常是无秩序的混乱交通状态。
浙江理工大学的李伟同学说,自从有了“大学文明交通导”,出校门再也不用胆战心惊地在绿灯情况下还给车辆让道了,他说现在理工校门的交通状况顺畅有序了好多。“挺感谢这些志愿者同学们,他们确实也蛮辛苦的。”李伟说,“要是有机会,我也愿意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为校园出行安全献点儿力。”
出租车司机沈师傅告诉记者,对于这群“交警”,他是给出了绝对的支持:“感觉挺好的,以前在校门口遇到他们放学就特别容易堵车,学生、车子乱作一团,挺烦的。现在学生出来疏通一下,省时多了。”沈师傅笑笑说,“有时候自己赶时间想闯红灯,但看到学生们工作挺辛苦的,也不好意思闯了。”
新闻来源网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mrsb/html/2012-01/11/content_1203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