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动游戏环节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4日电(记者 段菁菁)在学习"雷锋日"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新华社浙江分社和杭州爱心公益QQ群(QQ群号:212326616)的一行50人组成爱心车队,来到杭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与流浪儿童共度周末。
早春,风啸,雨大,路寂,却浇不灭爱心车队前行的步伐。沿着104国道线驱车至瓶窑,驶入乡间小道,车子转过几个弯,便驶进"杭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尽管天公不作美,清冷的雨水却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院子,衬托得异常温暖。
杭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机构,也是目前杭州市地区唯一一所针对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教育的庇护场所和专门机构。 据了解,保护中心由杭州市政府资费扶植,物质上并不匮乏,但缺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软性关怀,而这正是他们受伤害的实质,所以给流浪儿童一些人文关怀,为其重返家庭、融入社会、健康成长尽一点绵薄之力,对于这些孩子而言,远比吃饱一顿饭更温暖。
杭州爱心公益群的发起人浙江理工大学王龙江老师从中心了解到,孩子们都很喜欢唱歌。于是此行的主旨之一,就是为孩子们购置音响、话筒、功放、OK碟片等扩音设备,改善他们的多媒体设备,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吼"的环境。
下午两点半,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在简单的交流后,互动活动正式开始。
小严,17岁,是中心逗留时间最长的孩子,也比别的孩子多出几分老练和世故。尽管他总是有些"霸道"地握紧麦克风不放,尽管他总是重复唱着同一首歌,但大家都报以宽和的微笑,拍手附和。
"他们可能无法第一眼就讨你喜欢,但他们都还是孩子。"志愿者、新华网浙江频道编辑盛岚说,曾经或被抛弃或有一些与自己的年龄不符的经历,让他们被动封闭自己,但从一开始的寡言,到怯生生地开口说话,到渐渐展开笑容,再到拉着你的手唱歌游戏与你聊天,他们的眼中依旧闪烁着渴望关怀、渴望交流的光。
话筒传到了聋哑少女晶晶的手里,因为无法放声歌唱,她露出了窘迫的表情。在身边的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爱心人士汪珊鼓励下,她与汪珊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手语。"春天是花开的季节,而今天是春天里最温暖的一天。谢谢大家来这里看我们,我们觉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两双手比划出同样的手势,两张脸绽放出同样的笑容,那一刻,在场无不为之动容。
"这一刻,他们歌声投入,满心欢喜,甚至泪泣。"发起人之一、新华社浙江分社团支部副书记陈毅华在自己的微博上写到:不必、也无意去知道杭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这些孩子背后的故事,只是让他们展现这个年纪应有的情绪。
"2012是个不平常的年份,要比任何一年都更需要相互关爱,我们想通过爱心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互爱氛围,凝聚有爱的人,关注弱势群体,检验自己'爱心'有多浓。"浙江理工大学王龙江老师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公益活动,更是一次人心凝聚之行、生命教育之旅、爱心传递之为、文化倡导之论。 "让爱心浓缩城市的力量。"新华网浙江频道总监李亚彪说,如果有人对他们伸出关爱的双手,他们就会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关爱这一群体,多一份爱将会少一个扭曲的心灵。也是一个体现志愿者价值、体现雷锋精神的过程。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3/04/content_24823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