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日报:浙江理工大学昨举行价值观辩论赛——播种善,收获善

发布时间:2012-03-01 作者与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2月29日,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我们的价值观”大学生辩论赛。 张迪 摄

  本报杭州2月29日讯

  记者 董颖 王婷 通讯员 柴田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报2月26日头版刊发的《章梁君献血捐髓图个啥》一文,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在了“我们的价值观”上。今天,由章梁君捐骨髓事件引出了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场激烈辩论赛。正方观点:“帮助他人是帮助自己”,反方观点:“帮助他人不是帮助自己”。

  上午10点整,双方8位辩手开始了唇枪舌剑的交锋。

  正方辩手先以一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开场,从心理学的角度陈述帮助别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充实、愉悦和幸福。在助人的同时,不仅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还能获得满足感,自己也有所得。

  而反方则认为,助人应该是纯粹帮助别人的行为,不能抱有任何目的性,“动机不纯的帮助不是帮助,是自私。”反方一辩据理力争。

  “助人求所得并不是狭隘的个人功利主义”,正方辩手认为,期待有所得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生存最优化的策略,“雷锋曾在他的日记中流露出助人后的充实感、喜悦感,能说雷锋不是道德楷模吗?”辩论赛渐渐呈现出了火药味。

  一看对方摆出了雷锋,反方则采取了迂回战术:“对方既然在开场时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么会不会有赠人玫瑰,反被刺扎的情况出现呢?”

  双方僵持不下,你一言我一语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正方瞅准时机,将争论的焦点转移,正方辩手提出,助人的善都是一点一滴传递下去的,一个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求回报,无可厚非,关键是这个人助了人,做了好事,为社会献出了爱,这是结果,“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还认为,助人的行为会成为一种社会和谐的风气,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氛围,“施与帮助的结果一定是得到帮助。”

  思索数秒后,反方辩手站了起来:“我方仍然坚持,不求回报的助人才是真助人。”

  辩论的焦点渐渐被引向了更高层次——善念,“孟子曾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方辩手还在此处加了一句:“助人者,人恒助之。” 辩手认为,助人的前提条件是人内在的善念,也是将善持续下去的源泉。

  虽然反方对于这个观点也很认同,但是他们同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善心是以求回报为前提的,那么这种善行就会变味,“这种善能否称得上善还不得而知。”

  伯仲之间,辩论赛的时针走到了终点,双方虽然意犹未尽,但却在辩论中对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思索。

  “我从中看出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从个体出发,结合社会,做出了理性的思考。”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高长江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社会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同时他也给同学们提出了建议:“我们的价值观应该具有普适性,应该放眼全球,让中国的道德观念被世界所认识。”

  材料与纺织学院的辅导员韩晶晶在听完辩论赛后也激动地说:“雷锋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即使做了好事被误解,这种误解本身就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种历练,再说,如果是误解,整个社会都会成为你的后盾,怕什么。”韩老师还希望现在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理解的雷锋的基础上,成为“张雷锋”、“王雷锋”。

  不管助人的行为是否求回报,只要人人都能存有善念,能够释放心中的善念,并且将善念转化为行动,这就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结果。

  播种善,收获善,这正是这场辩论赛给出的“总结陈词”。

新闻来源地址:http://zjrb.zjol.com.cn/html/2012-03/01/content_137506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