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杭育作品布上油画《生命史·海洋5》 |
本报上海专电 李杭育,一个文学圈早已熟悉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却忽然闯入美术圈。
昨天,他的个人画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引得上海和浙江的一众作家和画家纷纷赶来“围观”,让这个作家开办的画展更具“跨界”味道。
写小说、玩音乐、开画展
李杭育是跨界高手
昨天,著名作家陈村、马原、吴亮、赵长天、程德培、程永新、沈宏非,著名画家孙良、尉晓榕,都来为好友捧场。虽然他们都是李杭育的好友,可大部分人此前从未看过李杭育的画作。看到这组视觉冲击强烈到充满“童趣”的作品,李杭育的友人们打趣:“55岁的李杭育成了‘画坛新秀’。”
李杭育爱“跨界”是早有传统的。上世纪80年代,他曾以《最后一个渔佬儿》、《流浪的土地》等“葛川江系列”小说著称于当代文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但如他的朋友、著名画家孙良所言,“杭育在近三十年中总会在某个时间突然地拿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让人们惊诧或着迷。”
上世纪90年代起,李杭育暂时搁置了小说创作,醉心于西方古典音乐。作为“超级发烧友”,他撰写了长达500多页的《唱片经典》,相当畅销。这本书至今仍是许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再后来,李杭育又投身于影视艺术。他不仅频繁参与央视和各地方台的纪录片创作,还悉心研究中外电影,撰写了《电影经典》,至今仍在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电影语言》。
2008年起,李杭育又一次“华丽转身”,开始画画。同年夏天,他在杭州举办过小规模的沙龙展“情-形-色”。
而这次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展出的这组油画,被命名为“生命史-海洋与洞穴”。
“我对生命现象一直很着迷。”李杭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迷’有迷惑、迷惘。生命太神奇,太无所不能了。我又拒绝写实,因为写实会框死对生命的理解。所以要虚构一些造型,这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童话式的海洋和洞穴
“生命史”第二部已在酝酿
李杭育虚构的生命造型叫“原虫”,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尝试。“早期的尝试,都废掉了。那时虽然已经有原虫的造型,但技法还不成熟。这和写作一样,虚构也要写得煞有介事。完成这样的造型,需要考虑到各种细节。”
著名文学和美术评论家吴亮对此评论说,它们“稚拙,原生,自明,你们就以最自然的观看方式接近它,就像初见曙光的赤发婴儿。”
李杭育画展受到关注,不仅因为他的这些画作充满奇思妙想,绘画语言独特,还在于他由作家的身份介入绘画领域的不同寻常。在谈到为何会忽然热衷于绘画这个问题时,李杭育回答说,他认为“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汉语作家、诗人,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对视觉艺术的向往、钟情,毕竟我们使用的汉字本身就构成一种视觉材料。书法、绘画、影视,都是视觉艺术,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在他人生的某个时期释放一下自己的渠道。”
对于“55岁的画坛新秀”的打趣,李杭育笑说,“这表明我在画画上还得继续用功。”但他同时又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不再写小说了,“我从不放弃我认为是美好的东西。”
“海洋与洞穴”是李杭育“生命史”系列的第一部,他已经开始悄悄创作下一部了。“后面还有《生命史-混沌》,我在这三个月里已经画了一张半。”李杭育告诉记者,“它表现比‘原虫’更早的生命状态,风格更抽象。” 本报记者 郑琳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12-02/19/content_135599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