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雄/文 王一/摄
昨天,西湖之畔的吉庆山马坡岭的密林里来了一群人,他们在杭州历史学会理事、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丁云川老先生的带领下,探寻长眠在那里的西湖文化名人,并倾听那些文化名人们的故事。
这次“寻访名人墓地 聆听发现故事”活动是杭州图书馆主办的,主讲人丁云川先生是杭州民间颇有名声的文物收藏者和捐赠者,2005年,杭州市筹建西湖博物馆,他毫不犹豫地将家藏的有关西湖的书籍、字画、碑拓、楹联、古塔砖等文物无偿捐赠给杭州西湖博物馆。2007年,他被评为“杭州市平民英雄”。
他还热衷于研究杭州的名人墓,这些年来,他发现了许多被历史湮没的杭州名人墓,马坡岭上的6位西湖名人墓地便是他发现的。
他说:“那些在历史上为杭州作出贡献的人们,我们不应该忘记。”
背后的故事,很好听
在丁云川的带领下,20多位杭图读者穿过马坡岭浓密的茶园,走过泥泞的山间小道,来到一块外形貌似屏风的纪念碑前。这块碑便是“西湖名人墓地纪念碑”,6位西湖文化名人的名字、照片和生平分列其上。
这6位名人分别是:革命僧人苏曼殊; “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和“养正书塾”(现杭州高级中学、杭四中)的创始人林启;现惠兴中学、杭十一中的创始人惠兴女士;秋瑾挚友、曾冒着生命危险为秋瑾在西泠桥畔筑墓的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徐蕴华的丈夫、著名南社诗人林寒碧。
丁云川讲述了这些墓的发现过程:1964年12月4日夜,这些原葬于西湖孤山的名人遗骨被迁到马岭坡草草埋葬。上世纪90年代,丁云川开始探寻那些被迁出孤山的名人墓的下落,他认真收集历史资料,不厌其烦地在西湖周边的山上寻觅,访问了无数的山民之后,终于确定了这6位名人墓地所在地。后来,市政府为这6位名人建立了墓地纪念碑。
丁云川还带领大家寻访了民国报业巨子史量才墓,一路上,他的故事滔滔不绝。“我听附近村民讲,当年史量才下葬时,附近的小孩,只要来磕个头,史量才夫人便会给一个银元。那时一个银元,相当于现在的750块钱啊。”“这座墓还救过人呢。1937年,日军占领杭州,有一次,一队日本兵闯过来,抓捕几个姑娘。那几个姑娘逃到这里,钻进墓地排水管道,躲过一劫。”
这些故事,多数没有被记载下来,让同行的读者们大呼“长见识”。
寸土寸金的华尔街为什么留有一片墓地?
丁云川寻找的墓地不止这6位西湖文化名人。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出生在杭州松木场附近,晚年居住在余杭区安溪乡下溪村的太平山。2002年清明前夕,丁云川冒雨来到安溪乡。四处打听,几经周折,终于在崎岖的山岙里,见到了荒草丛中的沈括墓。丁云川拨开荒草,找到了碑牌和石人等文物遗迹,认定为沈括墓。现在,沈括墓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起,丁云川花费了整整3年时间研究位于杭州南高峰的“血园陵”,去年6月中旬,丁云川与市园文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编写了一份材料,确认该陵墓为“国民革命军21师北伐战争阵亡将士烈士墓”,里面埋葬的是为光复浙江而战的北伐军21师的英烈们,其中还有一名杭州籍的年轻少尉。
为什么热衷于探寻名人墓?“杭州是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当然要靠文化名人来支撑。文化名人墓是古都杭州历史文化深沉的积聚之处,它们能丰富杭州文化名城的内涵。”丁云川说。
“还因为,那些名人都是为杭州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而应该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前段时间,丁云川去了趟美国,在繁华的华尔街一端,他竟然看到一片墓地,便问当地的美国朋友为什么会把墓地保留在寸土寸金的华尔街而不迁出去。那位朋友说了一段深深触动他的话:“墓地在那里,逝者的灵魂在那里,灵魂在那里,天堂就在那里。不要以为天堂很远,天堂就在我们旁边。”
丁云川说,他有一个遥远的计划:要把这些年关于名人墓地的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这本书,会很杭州,很好看。
新闻来源地址: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2-03/26/content_1243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