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4日讯 (记者 虞飞)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昨天(23日),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丁世鑫副教授,带领浙江图书馆的100多位读者朋友重新领略了狄更斯的经典名著《双城记》。
下午13:30,视听室已经坐满了人。丁世鑫副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言语首先还原了狄更斯本人的形象。“他的双眼很忧郁,眼神里都是故事,而且充满了倾诉的欲望。”
查尔斯·狄更斯,英国小说家,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查尔斯·狄更斯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正是因为童年的悲惨经历,使得狄更斯的作品主题始终围绕着底层人民的困苦。特别是1859年创作的《双城记》,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因揭发贵族罪行被监禁18年的医生曼奈特的经历和一个农民的小孩死在贵族的马车之下的情节,反映了封建贵族对人民的迫害,预示革命必然到来。
小说曾于1935、1958年以及1989年三度被搬上大荧幕。
现场,丁世鑫副教授通过对58年版本《双城记》的播放,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补充,带领大家梦回法国大革命,瞬间让在场读者穿越到了那个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年代。
赏析会的最后,丁世鑫副教授说,这几个版本的电影以及小说虽然精彩,但都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完整反映。
“这些作品都是艺术的虚构,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在座的各位读者切不能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历史,否则将失去清醒的判断。”
新闻来源网址:http://news.hexun.com/2012-04-24/14074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