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钱江晚报:70后大学老师郑显理上政治课上成“高校明星”

发布时间:2012-04-13 作者与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孙雯 文/摄

  一堂“毛概”课能讲出什么新意?

  如果没有走进郑显理老师的课堂,绝大多数人给出的,只是庸常而刻板的印象。

  郑显理是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家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执行负责人、教学部主任。而大众对他的了解,多来源于新闻里的描述——“政治老师成了高校明星”。

“明星”号召力

  3月27日下午1点半,浙江理工大学2号楼124教室,有郑显理的“毛概”课。

  还没到上课时间,课堂就已坐满。而郑老师也从来不是最后姗姗来迟的那位,他甚至比很多学生来得还早。

  “很多都是之前上过这门课的,那位女生就是。”郑老师朝第一排指了指,他说,120多人的大课堂,自己未必能叫上所有人的名字,但是几乎每个课堂都有以前上过他课的学生的熟悉面孔,都成老朋友了。这正应了在学生那里流传的一句话——郑老师的课是要“蹭”来听的。

  郑老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当然不是因为自己“书生版印小天”的外在,也不只是他独特的授课方式,而是他的课,始终能站在思想者的角度,引领着学生和他一起去思考、观察和探讨。

三个话题

  上思想政治课,课间休息时还能欣赏中外名曲、流行音乐、摄影作品,以及极有时代话题的视频,在多数人的大学生活记忆中,是件奢侈的事。

  而在郑老师的课上,这是一种常态。

  一周国内外时政要闻评述、课本理论解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剖析与人生建议、典型视频材料的分析与讨论,是郑老师讲课中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有一个最终的指向——郑老师希望学生们与这个社会的脉动贴得更近一些,能够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成长、成功。

  同时,他还抛出个比较“雷人”的话题——那就是周末大学生寝室的空铺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下高校学生的恋爱观与精神面貌。”郑老师说,进行这个题目的调查需要勇气,但只要“你愿意干,我一定支持”。

  他的支持当然不是空话,他要求学生将自我潜入这个社会的肌理,去观察现象、找出原因,并研究对策。“如果研究得好,可以推荐学生的成果到学术期刊去发表,经费我会想办法解决。”当然,面对青年学生,郑老师不忘抛出最近的“诱惑”:只要你做得好,有水平,论文一定是90分以上。

多种身份

  一位教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怎么还在教书法?而且,他的书法课是实战性质的,不仅仅是赏析,还要动真格去写。而在书法之外,他还是学校辩论队等多个社团的指导老师。

  对于初识郑显理的人而言,这位郑老师甚至显得有些“分裂”。

  目前,郑老师为浙江理工大学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讲授书法课。“我很感谢父亲当时教我学习书法。”郑显理说,他的家乡是“书画之乡”金华浦江,家乡的人文气息很浓厚。郑显理14岁时,就成为浦江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师从著名书法家任平教授。如今,他是省高校书法家协会的副秘书长。

  也恰恰是自身的成长所受到的熏洗,让郑显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故而,在讲课过程中,他总借用不同的时机,将传统文化移植到课堂中。

  这三年,他已经面向省内10余所高校的师生举行了近40场讲座,听众超过2万人次。这些讲座,涉及的话题多是关于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同学们说,你与很多教思想政治课的老师不一样。

  郑显理(以下简称“郑”):作为老师,自身应该首先改变对这门课的刻板印象。许多老师只是把它当成了政治课。我想,它是思想课、智慧课,更是方法论。

  在近1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了超过两万名学生,我希望他们感悟生命的无限美好,体味喜乐的精神以及潮流,健康、快乐、幸福地工作与生活。

  记:2010年,你曾应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请试讲了“晚清重臣张之洞”。接下来,还有没有再上《百家讲坛》的打算?

  郑:与传统文化相比,张之洞不是我擅长的话题。我的优势还是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思考和传承,还有书法这一块。如果能有机会,我想可能会从这些方面去准备选题。

  记:你怎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在网络盛行的时代,他们与这个时代走得近吗?

  郑:他们中的多数都是90后,思维新,学东西快,但是,他们多数人没吃过苦,对现实了解还不够,看问题不够成熟,我对他们充满希望,也愿意在自己的课堂上以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走近更多的现实,理性地把握现实。

  记:对比你现在的学生大一点的韩寒,你是怎样看待的?

  郑:韩寒是有才的文艺青年,但他远未达到经典的程度。对于经典的,可以从两个维度思考和判断:第一,面对传统的精华,继承了多少?面向世界,吸收了多少;第二,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沉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

  记:你认为当下的大学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郑:我们对小学生说了太多的人生与价值的大道理,却仍然需要对大学生说“你要来上课”、“不要浪费粮食”、“谈恋爱要负责任”这些基本的道德问题,我们的教育理念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错位。信仰与人文精神的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都值得反思。

  他

  郑显理,生于1973年,1998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学专业;2005年3月,获得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

  他头上的荣誉有浙江省“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省首届高等学校教坛新秀、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执行负责人,而他主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在浙江56所高校中使用。

  同时,他还是浙江教育科技频道特约讲师、浙江之声电台、浙江经济电台特约评论员。而他的思政理论课,连续26个学期被评为教学质量“优秀”。

  他们

  那天上课前,学校后勤保洁人员颜师傅与郑老师在教室门口聊天。让人意外的是,对于颜师傅的家庭和工作,郑显理竟然了解得那么多。颜师傅遇到工作上的一些实际困难时,郑老师也会帮他出出主意,“毕竟我在学校呆的时间比较长”。

  而类似颜师傅这样的工作人员,在不忙的时候,也会来旁听郑老师的课。

  在郑老师的课堂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当时没有选上郑老师的课,但如果已选课成功的同学因与自己专业课时间冲突而退出时,他们可以趁机补足。因为这个原因而意外来到郑老师课堂的同学称这是“人品太好”。

  易丹玲就是其中之一。“一个课堂容纳120人,但有300多人选。”易丹玲说,郑老师的课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他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会教给我们一些方法和人生建议。”而且,郑老师之前在学校办过很多讲座,在理工大学很有名气,“我们都是慕名而来”。

新闻来源网址: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12-04/15/content_145762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