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浙江教育报专题关注大学生就业,认为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也是培养造就新一代“浙商”的重要抓手,对我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意义重大。专题介绍了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为全省的教育工作者做借鉴。
原文如下:
编者按:
近日,很多学生奔波于求职路上,不少学生却在自己已经选定的创业路上走得正欢。活力蓬勃、敢试敢闯是年轻人的特点,怀着“与其坐等一纸聘书不如放手一搏”的勇气,“90后”毅然地向创业理想奔去。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在今年显现出更多魅力。确实,找饭碗不如造饭碗,造个“金饭碗”给众人,是最有成就感的!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也是培养造就新一代“浙商”的重要抓手,对我省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意义重大。为此,本报选取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几个创业故事,并结合高校鼓励自主创业的多种举措作些介绍,希望能给人以启示。
学生创业的浙理工模式
□本报通讯员 柴 田
去年毕业的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王青臣告诉笔者,他创业的动机是有一次在市场上买了一张小牛皮,做了两个挎包,没想到很快就被同学以高于成本价不菲的价格抢走了。从那刻起,王青臣的脑海里就构造了一个创业梦,那就是手工皮艺定制。通过提交创业策划书,王青臣和同学申请到了学校学生创意集市的摊位。一到晚上,他们就把自己手工制作的皮包、饰品等放在集市上卖,同时也预约订做。而在前不久,他们的手工皮艺参加了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协会举办的“大学生创业未来之星”比赛,取得了良好成绩。顺利成章地,工作室场地很快就申请到了,就在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孵化园里。
在浙江理工大学,有很多像王青臣这样的创业学子。在2009年和2010年的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上,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子有4名在列,位居全省第一,而“首富”金津也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据了解,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杭派女装”200多个品牌中的一半以上都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自主创立的。在杭州市评比的十大女装品牌中,由浙江理工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就有6个。
学生创业有保障
学校在学生创业过程中,除了提供学生各种创业便利,提供各种人员、场地和资金支持外,也在创业教育方面加大了保障力度。
在浙江理工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由4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面向所有学生,植入专业教育中,从而解决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对有条件的学院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创业实验班;第三个层面是对一些有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学生,给予创业实训平台、导师等;第四个层面是对已有一定的资金、项目、团队和设想的学生,给予创业实践平台以及资金支持。搞创新、创业可能会影响某些课程的学习,为了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学校设立了创新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
相应地,浙江理工大学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吸收了相关的创业知识后,萌发创业的想法,然后寻找团队和合作者,参加学校的创业俱乐部,吸收各种资讯和成败经验,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类创业比赛,开始初期创业(创意市集摆摊或开淘宝店),等规模扩大后,向学校申请工作室和场地。
创业教育重实践
每个月,学校会定期举办两次模拟自由贸易市场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接受以团队形式提交的申请。申请成功者就可以得到市场上一个“摊位”大半天的经营权。以团队形式在自由贸易市场进行实践,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场,理解团队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申请准入制度的完善,“创意集市”吸引了下沙高教园区15所高校的许多学生,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年多来,创意集市为近400名大学生免费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摊位,其中部分摊主刚毕业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浙江理工大学另外一个实践平台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工作室,以教师的横向课题所在单位为背景支撑,帮助一些学生工作室进入企业,直接把他们的创意和产品进行市场化。如服装学院依托教师科研,以电脑或手绘图案设计为主业的染织工作室等。
而学校的创业园则更多以孵化功能为主。每一个创业团队都由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组成,如果孵化成功,大四的学生就到校外重新注册公司,把团队留给在校的学弟学妹。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cn/jyb/gjjw/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