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教育报》报道我校理学院“领航计划”帮助大一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4-01-06 作者与来源:浙江教育报  浏览次数:

1月6日,浙江教育报以《点一盏“明灯”引航》为题,报道了我校理学院实施“领航计划”帮助大一学生健康成长。“领航计划”于去年9月应运而生,指的是学院干部、教师与本科一年级学生建立联系,对他们开展学业指导、思想疏导等,实施个性化培养的一项学生引领工程。

原文如下:

点一盏“明灯”引航

浙理工大理学院“领航计划”助大一学生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李 平

1月初,各高校迎来期末考试。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2013级应用物理(2)班学生余梦琦说,这个学期过得忙碌而又充实,因为平时学得扎实,期末考拿个高分不成问题。很多学生表示已初步适应了大学生活,并做好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我院在大一新生中实施学生成长‘领航计划’,一学期下来,成效显著。”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文斌说。

教授做导师

“高中的教学模式与大学完全不一样,如何让大一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胡文斌说,“‘领航计划’于去年9月应运而生,指的是学院干部、教师与本科一年级学生建立联系,对他们开展学业指导、思想疏导等,实施个性化培养的一项学生引领工程。”

该院为数学科学系、化学系、物理学系、心理学系的每6名新生配备一位成长导师。40位成长导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人,占导师总数的95%

理学院院长胡觉亮教授谈及不久前的一堂课,激动地说:“课上到最后,教室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我这位老教师最大的褒扬了。”这是胡觉亮这学期给大一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一学期下来,他用自己生动的课堂而不是院长的“权威”赢得了学生们的心。

而在大一的这些尚处于“过渡期”的学生们看来,第一个学期不光由教授给他们上课,还能与教授结对,一对一接受辅导,有点想不到。“教授们的课讲得棒极了!除了一个月一次的集中指导之外,如果我个人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联系我的成长导师,我觉得大学比我在高中时学到的东西丰富多了!”2013级数学(1)班学生何雅婷的话语里难掩兴奋。

胡觉亮教授能成为自己的成长导师,何雅婷感到很荣幸,“原本以为连面都见不到的院长竟然变身导师,教给我们跟高中时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而且非常亲切,很多生活上甚至情感上的问题都可以向他提问,这在没进大学之前,想都不敢想”。

胡觉亮说,大一是关键期,基础课多,学生从高三的紧张状态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军训之后又赶上长假,一旦约束不了自己,这学期便很容易荒废掉。在往年,警示、留级、退学等现象往往是大一的学生比例高。“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然而缺的是引领,只要他们确立了目标,再加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不好的。成长导师的作用就是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整个大学生涯奠基。”

在该院,物理学系的很多学生因为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普遍提不起学习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当记者见到余梦琦时,被她的乐观向上所感染,然而学期初她却是带着苦恼、纠结甚至排斥的心理面对相对枯燥的物理基础课。“物理学系女生少,情绪波动大,同学们都羡慕学院给我们几个女生配了‘最牛导师’李超荣教授,他是‘新世纪百千人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特聘教授。每次他都很耐心地回答我们提出来的哪怕是幼稚的问题,培养我们对学科的兴趣,及时地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该系的另一位成长导师董文钧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去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他说大一的学生问得最多的是“学物理到底能做什么”,他注重让该系往届的优秀毕业生来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6名学生都加入了一个叫做“半导体”的QQ群,该群由往届学生陆毅创建。“我也在群里,有时会跟学生们互动,有时看着他们跟师兄师姐交流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目前感觉一个个学习劲头十足,基本上都确立了考研的目标。”

助理为“桥梁”

不光是成长导师覆盖率100%,该院还给新生们配了导师助理,达到40位导师每人一名。“我的助理是2011级信科(1)班的陈巩静,每次集中指导,都是由她来确定具体时间、场地,一一联系6名学生,梳理出代表性的问题让我提前进行一些思考,负责做好会议记录,节省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胡觉亮教授对小助理的工作大为肯定。

2011级应化(3)班的钱逸凡也是40名导师助理之一。他说,学院对每个月的集中指导都确定了一个主题,去年10月份正式上课后,对新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11月期中考前后,主题是“学科专业引导”;12月期末考来临,对大一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指导,交流一学期来的学习适应情况,分析成败,总结归纳大学学习方法和特点,并与他们探讨毕业目标,引导他们确立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

“在既定的主题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问导师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每次集中指导大家踊跃提问,基本上都在两个小时以上。一路走来,彷佛有了指路明灯,学习目标和定位都很清晰。”余梦琦说,“比如有一回我们提到物理课讲得太快,并且要用到尚未接触过的微积分知识,感觉很难,后来老师就讲得更细、更生动,收获很大。”

在该院,数学类4个班、应用物理学2个班、化学类3个班以及应用心理学1个班,每个班级都有两名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班主任助理,他们同时担任导师助理,不足额的导师助理再从大二、大三的优秀学生中选拔。“每一名导师助理都会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跟自己联系的6个学弟学妹进行很好的联络。因为班主任助理对班上学生的情况很了解,所联系的6名学生跟他们的关系似乎更铁一些。而我有了这些助理的帮助,就能更好地搞好学生工作。”该院2013级辅导员胡丽笑着说。

“陈巩静学姐既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助理,又是我的导师助理,刚入学那会儿,我打扰她的时候非常多,而她每次都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她不但告诉我们很多切身经验,还推荐了不少专业书籍。在英语学科上,她还给我们6个定了任务,要求我们这学期必须完成。”说起自己的导师助理,何雅婷一脸的感激。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cn/jyb/zhxw/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