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浙江在线报道了我校理学院实施教授和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成长导师的"1+1"学生成长导师新模式。
原文如下:
浙理工大理学院实施“1+1”学生成长导师新模式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04月09日讯 “我读大一那会,还不知道成长导师是什么呢!”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2011级应化(3)班的钱逸凡告诉记者,她刚刚带着大一的学生从成长导师家里回来。“我院在大一新生中实施学生成长‘领航计划’,教授和高年级优秀学生都来当大一学生的导师,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表示已初步适应了大学生活,并做好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成效显著。”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胡文斌说。
教授做导师
“高中的教学模式与大学完全不一样,如何让大一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胡文斌说,“‘领航计划’于去年9月应运而生,指的是学院干部、教师与本科一年级学生建立联系,对他们开展学业指导、思想疏导等,实施个性化培养的一项学生引领工程。”
该院为数学科学系、化学系、物理学系、心理学系的每6名新生配备一位成长导师。40位成长导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人,占导师总数的95%。
何雅婷跟记者分享了她和导师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她说,刚进胡老师的办公室其实很紧张,特别怕冷场,“我应该说什么呀?老师能解决我的问题吗?”但胡老师马上用亲切的笑容和时下流行的话题迅速缓解了初见面的尴尬,并帮助大家找到共同话题,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胡教授亲切接待了我们,帮助我们制定学习目标、解决学习困惑,建议我们在大学中要“学得专心,玩得尽兴”,并多参加数学建模等数学实践活动。“原本以为连面都见不到的院长竟然变身导师,教给我们跟高中时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而且非常亲切,很多生活上甚至情感上的问题都可以向他提问,这在没进大学之前,想都不敢想”,何雅婷兴奋的告诉记者。
何雅婷口中的胡老师正是理学院院长胡觉亮,他不仅是成长导师中的一员,还是整个计划的发起者。他说,大一是关键期,基础课多,学生从高三的紧张状态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军训之后又赶上长假,一旦约束不了自己,这学期便很容易荒废掉。在往年,警示、留级、退学等现象往往是大一的学生比例高。“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然而缺的是引领,只要他们确立了目标,再加上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不好的。成长导师的作用就是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整个大学生涯奠基。”
在该院,物理学系的很多学生因为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普遍提不起学习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该系的一位成长导师董文钧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去年1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他说大一的学生问得最多的是“学物理到底能做什么”,他注重让该系往届的优秀毕业生来给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6名学生都加入了一个叫做“半导体”的QQ群,该群由往届学生陆毅创建。“我也在群里,有时会跟学生们互动,有时看着他们跟师兄师姐交流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目前感觉一个个学习劲头十足,去年刚开学时候的苦恼完全不见了。”
助理为“桥梁”
不光是成长导师覆盖率100%,该院还给新生们配了朋辈导师,兼任成长导师助理,都是从大二、大三的优秀学生中选拔的,也是40名,形成“1+1”的导师模式。“我的助理是2011级信科(1)班的陈巩静,每次集中指导,都是由她来确定具体时间、场地,联系6名学生,梳理出代表性的问题让我提前进行一些思考,负责做好会议记录,节省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胡觉亮教授对小助理的工作大为肯定。
前文提到的钱逸凡也是40名导师助理之一。她说,学院对每个月的集中指导都确定了一个主题,去年10月份正式上课后,对新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11月期中考前后,主题是“学科专业引导”;12月期末考来临,对大一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指导,交流一学期来的学习适应情况,分析成败,总结归纳大学学习方法和特点,并与他们探讨毕业目标,引导他们确立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涯规划。对导师而言,我们是助理,对大一学生而言,我们是导师,我们就是架设在二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陈巩静学姐是我们的导师助理,刚入学那会儿,我打扰她的时候非常多,而她每次都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她不但告诉我们很多切身经验,还推荐了不少专业书籍。这学期,她给我们6个定了英语学习任务,要求我们本学期必须完成。”说起自己的导师助理,何雅婷一脸的感激。
成长导师制度的创新做法综合考虑了学生和老师的双向需求,同时配备朋辈导师,有效地解放成长导师,让成长导师集中精力开展深度指导,极大拉近了导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据了解,各位成长导师本学期还将带着他们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甚至走进企业参观,在大一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闻来源网址:http://ks.zjol.com.cn/05ks/system/2014/04/09/0199575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