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今日早报》专访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任利民 解读艺术设计专业

发布时间:2014-11-21 作者与来源:今日早报  浏览次数:

11月24日,今日早报专访了我校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任利民,为考生解读“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基本情况、就业前景等。

原文如下:

艺术设计:
文化课要求高,还得懂生活

  在面临职业生涯的选择时,高一的新生们对于“大学”、“专业”的了解往往还很模糊,或者很片面。这些,学堂君也已经替同学们考虑到啦:学堂君将根据我省教育厅近期公布的2014年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门类,请开设有这些专业的大学里的权威专家,来为大家一一梳理介绍。更多内容请刷一刷“早报学堂”二维码。

  解读我省高校20个最热门专业③

  艺术设计:

  文化课要求高,还得懂生活

  □本报记者 任斌

  本期嘉宾: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吴海燕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任利民

  一直以为艺术专业应该是小众专业,没想到“艺术设计”在2014年我省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里排名第三,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668名。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设计师?这么多毕业生到社会上就业,会多余吗?

艺术设计无处不在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设计的范畴非常广,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玩、康、乐,都涉及到设计。”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介绍,中国美院的设计学就是每年招生中的一个大类别。里面包括建筑学,建筑学下面包括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学等。还有工艺美术类别下设陶瓷、首饰专业。设计学下设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偏工科)、染织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综合设计等专业。还有传媒动画学院的动画设计等。

好设计师,需要艺术感觉,更需要工科思维

  关于设计师有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专业,在工科里面叫工业设计,是工科招生的,如果叫产品设计,就是艺术类招生的。这两个专业在浙江理工大学都有,而且是属于同一个教研室的,也是同一批老师。

  这两个专业间有个“卓越工程师班”,是在大二的时候,两个专业里择优选出一个班。从工科上来的学生,文化课比较强,从艺术类招生上来,艺术专业课功底扎实。哪个班上来的学生能脱颖而出?答案是令人惊奇的。

  “最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来自工科班,但是艺术班上来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比较好地做工业设计。工科班会有部分学生始终进入不了角色。走两极,最优秀的在这里,入不了门的也在这里。”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任利民说。“工科班的学生,艺术感觉比较好的,很快就能脱颖而出。而艺术班的学生,工科思维不太容易培养,而且这块很难补。但是在艺术教育的氛围里,他比较容易能接受,入行要比工科学生容易,但出不了杰出人才。”

  “我们还有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也会走这个路线。我们机械学院有个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工科班,我们也有媒体艺术设计班,艺工结合是培养设计人才最有效果的。” 任利民说。

设计专业在艺术类里最强调文化课重要性

  中国美院的设计类专业招生,文化课成绩年年拔升。“有600多分考进美院的,这分数都可以上浙大了。”吴海燕说。

  很多人对艺术有误解,认为设计就是画张图。“现在的设计专业,都越来越重视文化课,对艺术门槛却越来越低。我们过去的教育发现,光会画画,没有文化课基础,是培养不出优秀设计师的。设计是一个整体规划,画图只是最后的一种呈现方式,它不是主要的。”任利民说。

  “过去讲,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平面一张纸,多少内容怎么摆放好看,这就可以了。可是今天,比如做一个网页设计,其实是一个信息呈现,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先把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吸引人的是什么,然后沿什么路径,让人找到里面的什么东西。做的过程又需要有强大的后台技术来支撑,如果不了解后台技术的话,就不知道怎么去设计,怎么呈现。许多艺术生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设计要强调与企业对接,企业是一个生产链,光会画图是不行的,必须要了解产品的工艺技术,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东西,否则你的设计就是纸上谈兵。艺术与技术能交叉融合的设计师是最好的。”任利民说。

未来设计师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原先的设计专业没分那么多,发展到今天,是技术在支撑它。”吴海燕说。

  到如今,几乎人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人们个性化需求越来越突出,私人定制也越来越珍贵。我们真正的设计师的地位就越来越高。 “我们正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体系。对于设计来说,很多东西都是老的,可是它会永远年轻,只不过材料变了,环境变了,但核心美学法则还是非常严谨的,一贯的。”吴海燕认为。

  “现在的学生,比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辈子看的东西、懂的东西还要多。学生很聪明,可利用的工具也很多,但有时候就会觉得来得容易。比如配色,一个个ipad拿出来,就开始配色。可我还是坚持色彩的东西,还是应该源于大自然。我带学生们去看大山,世界的千变万化的色彩就在这里。学生们把叶子,果子,芦苇都拣回来,然后分类,排列,色彩就出来了,学生都被这些来自大自然的色彩震撼了。

  现在的学生很会使用计算机,很多时候不太需要动脑子了,电脑里现成的都有,拼拼凑凑就可以。可如果是手动配色,脑子就会有更多的思考。这代人的优势是敏感,知识面广。但这些知识面都只在理论层面,表层,要加强手脑训练。”

做设计也不能丢掉艺术和美学

  设计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如何通过4年学习,让自己的品味高于生活?

  “很多人都说,现在的设计师太多了,都滥掉了,中国美院的设计师跟其他学校的设计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有雄厚的绘画艺术背景基础。毕业生到了工厂后,后劲十足。我们喜欢敏感的,家庭教育非常好的学生,他们对美学有执著的追求。带着梦想的,带着做一个‘陶瓷家’、‘服装大师’、‘建筑大师’这些梦来的,都很喜欢。”吴海燕说。

  什么样的学生能成优秀设计师?吴老师也有自己的经验。

  学生一上课就要“入境”,从世界的角度看这个专业,融入世界,走专业之路。未来毕业出去,市场上有哪些品牌,行业构建是怎么样的,艺术家如何看待这个行业。这些都要弄清楚。

  “入情”: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如果没有百分之百地全情投入研究,是入不了行的。设计不光要有技巧,还要有情。“有情”的东西是很难抓的。

  “入术”:光好看没有用,还得掌握工艺技术。技术要精到,道道要把关。

  “入理”:设计的时候要思考东西是给谁用的,给什么样的人群定位,价格如何制定。定位要准确,要合情合理。

  “入景”:你独树一帜,风景独好,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你这道线一定是最漂亮的。这是终极追求。

  这五条能做到就离“大师”更近一步了。

对生活有“追求”的适合报考设计专业

  有好的品味,更广阔的视野,是设计师的重要素养。“学设计,最好是家庭经济相对宽裕的,过去的生活经历给他比较好的生活情趣的。”任利民说。

  “我们一般比较怕关起门来死读书的,这样的人不适合做设计师。好的设计师要有开放的个性,关注社会,能敏锐把握社会的变化和感受,对各种流行非常有热情。”任利民说。有些学生不怎么用功,甚至作业也是赶出来的,你看他的作业过程比较粗糙,但这作品放在那里,品味不低。而有些学生看似很用功,但闭门造车,没有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有问题。

  艺术家可以很穷困潦倒,探寻艺术,但是设计师不能过这样的生活,他得会营造氛围。

新闻来源地址:http://jrzb.zjol.com.cn/html/2014-11/24/content_289343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