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浙江教育报》报道我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杨云芳教授事迹

发布时间:2014-11-03 作者与来源:浙江教育报  浏览次数:

11月3日,浙江教育报报道了我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云芳教授的事迹,她把热情带进课堂,把关怀带给师生,教书育人结出累累硕果。

原文如下:

不是亲人,更似亲人

——记浙江理工大学杨云芳

□本报记者 徐凯伦 通讯员 柴 田

拿下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云芳,是个“忙人”。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艳说:“很多次,我走过杨书记的办公室,都看见有老师或学生正在和她交谈。她的课也上得好,学生和她的感情很深。”

把热情带进课堂

她把对师生的热情带进了课堂。“杨老师上课很有激情,常常让我们听得忘了时间。”她的学生们说。他们喜爱她的人,也喜爱她的课。

“杨老师的板书很有章法,从左上角书写到右下角,擦得时候,也是从左上角开始擦,擦一些,写一些,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跟得上,记笔记不难,碰到不懂的地方还能看看黑板上写过的讲解,再想一想。”大三学生边帆是班长,在他的印象里,杨老师的板书,总是擦了写,写了擦,一堂课下来,满满几黑板的知识点和案例讲解。

一次,学生王鼎伟震惊于杨云芳的细心。在某堂课上,他做题目时落笔有些迟疑,杨老师马上来到他的身边,问他,碰到什么问题了?需要讲解吗?这让他很感动。这样的感受很多学生都曾有过。

杨云芳上课也有“快”的一面,朱微说:“一张白纸发下来,10分钟内,让我们解一道题,并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讲解自己的思路。”小朱坦言,刚开始上杨老师的课,碰到这样的场景,感到又刺激,又害怕,担心答错了会挨批评,没想到杨老师鼓励她,这次做错的知识点再温习几遍,做对的地方不要忘记。

学生范世平说:“杨老师的课,为什么很有吸引力?因为她讲课不光有激情,还很生动。比如,在讲解‘悬臂梁’概念时,她伸出自己的手臂,比作建筑的梁,晃上晃下地为学生解释在各种情况下,这根‘梁’的承受力。况且,她的课逻辑性很强,难度循序渐进,我们听得懂,也学得进。”

据说,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就业有一个特点,专业知识和工作联系紧密,70%~80%的学生选择去施工单位、设计公司或房地产公司就业。杨云芳在课上为学生讲解题目的时候,不仅把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设计各种案例分析,还常常对他们说,建筑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重要的安全事宜,你们不仅要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有职业道德。她毫不避讳地为学生分析“豆腐渣工程”的前因后果,还说:“本来这里只要8根钢筋,假设有人对你们说,这里还要多配几根钢筋,那就有可能,说这话的人可以从中获利。你们将来需要学会区分各种情况。”杨云芳会对学生讲这类例子,提醒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当初学习建筑工程的出发点。

把关怀带给师生

2005年,该院桂树飞老师生了一场大病,杨云芳得知后,在第一时间帮他联系了医院就诊。桂树飞住院期间,她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着生活用品去医院看望和安慰他,这让他非常感动。“那时,杨老师只要在家做了好吃的,就会想着带给我尝尝。”桂树飞说到这里,眼圈红了。

杨云芳感动师生的地方还有很多。她用平凡生活里的行动为师生树起了榜样。很多师生都记得,某天早晨的上班途中,她脚骨折了,肿得很厉害,但当天下午她还坚持为几百名学生上党课。在这之后的其他课程里,她拖着打着石膏的左脚来校上课,学生们看到后都着急了,主动搬来凳子,恳求杨老师坐着上课,但她一上讲台,就把她的病痛全忘了,仍精神抖擞地讲好每一堂课。

杨老师笑着说:“以前学生叫我杨妈妈,现在叫我杨奶奶。”采访当天,杨老师要赶着参加学校的晚会,走出一楼电梯,正在等候电梯的一位学生见了她便恭恭敬敬地问候:“杨老师好!”“小心台阶。”她会细心地提醒走在她身边的老师,天色已暗,她自己走不快,却还想着怎样照顾好走在她身旁的人。

边帆还记得,他曾找杨老师询问,自己将来考研还是考公务员合适?那天下午,杨云芳认真地和他谈了1个多小时,帮他分析利弊关系,解开了他内心的种种疑惑。“她是我的人生导师。”他说。

杨云芳的同事们对此深有同感,一位老师说,杨老师对不同性格的师生有不同的谈心和教学方式,对有的师生,她会批评多一点,这样,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而对有的师生,她会安慰和鼓励多一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行。“杨老师,你明天有时间吗?我想找你咨询课题的事。”采访快结束时,一位刚引进的新教师急急赶到杨云芳面前“求救”,杨云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笑着对记者说:“明天一天又能排得满满的,真好!”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cn/jyb/gjjw/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