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浙江教育报刊登了校长裘松良的署名文章《培养模范公民是重要使命》。近年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我校提出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通识为基、专业为用,注重个性、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模范公民”的育人理念,把培养模范公民作为办学的崇高使命。
原文如下:
培养模范公民是重要使命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 裘松良
大学不仅要培养大批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关心国家社稷和生态民生以及国际事务、富有社会责任感、德才皆备的模范公民。近年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我们提出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通识为基、专业为用,注重个性、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模范公民”的育人理念,把培养模范公民作为办学的崇高使命。
首先,要深刻理解模范公民的时代价值。在当今中国,爱国爱党、安守本分、不危害社会及他人,这只是对所有公民的最低要求。全球化背景下的理想公民,还需要积极扮演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以及生态公民的角色。模范公民是牵引社会历史车轮前进的引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分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急需大量德才兼备的模范公民来为此提供强大支撑。我校培养模范公民的育人理念既传承弘扬了百年优良办学传统,又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也展示了“理工人”胸怀天下的“大公”情怀。
其次,要切实把握模范公民的丰富内涵。模范公民是求知的模范、进取的模范、爱党爱国的模范、建设国家的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是一般公民在各方面的学习榜样。模范公民必须具有“三性”“五心”。“三性”即规范性,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先进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力量,是一般公民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显现性,能够显现于任何时间的一切社会活动中。“五心”指敬畏心、公德心、责任心、进取心、包容心。大学生作为担负着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公民,理应且能够成为公民中的先进模范和“带头人”。
最后,要深入践行培养模范公民的育人理念。大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主动承担起培养模范公民的主体责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模范公民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要积极推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规律以及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专题式教学,使思政理论课能够“抓住眼球、打动心灵”。二是加强从严治教。要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师德表现树立模范典型、影响学生、引领风尚。三是加强文化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校园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大力加强文化校园建设,增强学校发展目标认同,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四是加强社会实践。将实践教育纳入思政教育教学总体设计和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组织师生深入乡镇、街道、企业,了解国情、省情、社情,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新闻来源网址:http://www.zjjyb.cn/jyb/zhxw/1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