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浙江日报》报道了我校服装学院研究生朱建龙的事迹。
原文如下:
新生代设计师,用匠心打动你
(本报记者 马悦 通讯员 严粒粒 石丛珊 刘杨 孙江丽)我们的双手是充满智慧的——拇指与其它四指形成的环状便是“握”。“握”代表了一种抓住,也就有了“把握”一词。设计师,便是在各个领域里用手“把握”未来的掌舵人。古往今来,设计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它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表现形态;它与时代的发展理念、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等融汇在一起,与文化背景和人文风貌密切相关;它带来了一批新锐力量,汇聚成文创新势力,装点着细致美妙的生活。
7月,记者走进浙江高校校园寻找未来设计师的身影:他们中有服装设计师,有家具设计师,也有建筑设计师……他们都是“90后”,他们是浙江的设计新势力,他们用智慧的双手不断地劳作,培养灵巧的技艺,养成品味与思考,并让品味与思考融在技艺中,举手留香,挥洒精彩。
寻找年轻人的设计初心,我们不难发现,2000多年前鲁班做人做事的“准绳”和“规矩”早已融入了新生代的血液中。他们或经历了用1万小时才换来的得心应手,或感受了发痴发狂后的忘我境界,最终,他们透过指尖传递出的温润“匠心”,呈现在我们面前。
水乡元素,丝丝入扣
7月,当记者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见到朱建龙时,被他手中的那一抹悠悠的“乌镇蓝”清凉了一把——踱步在服装设计学院的展厅里,朱建龙为记者讲述两届“乌镇蓝”背后的故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朱建龙对家乡有着浓烈的感情。2014年6月,当他在学校公告栏里看到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服饰征集公告时,灵感如泉涌般冒出:“既然是乌镇,蓝印花布的旗袍是最好不过的。”
“把刚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大太阳底下,那场景才是最纯正的乌镇味道,把整个乌镇都染成蓝色了,像天空开出的花一样。”直到今天谈及家乡的特色,朱建龙依然兴奋地手舞足蹈
每一届国际性大会中,礼仪和志愿者小姐的服装总是备受关注。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强盛,承办的国际会议级别愈发高端,能否使会议上的服装成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对设计师的莫大考验。比如,北京奥运会让青花瓷元素再度风靡世界,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又该融入什么元素?
对于朱建龙而言,乌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谈起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尽管如此,想要一下子绘出家乡的点滴风情并不容易。为此,朱建龙在乌镇“沉淀”一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拜访了镇上的手工艺人,从纺织、印染到针剪,他细细地了解蓝印花布制作的每一个步骤。
短短的7天,朱建龙对东方元素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设计来自乌镇这片土地。”朱建龙说,这是支撑他画好每一张设计图的原动力。
因为热爱,所以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你见过深夜2点的杭州吗?”谈到为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设计礼仪、志愿者服装时,朱建龙告诉记者,那4个月的时间里,改稿就花了2个月,大到裙子整体设计,小到领口纹路修正……要知道,设计稿上动一条线,就需要一两天的重新返工,常常画着画就看到了日出。
“虽然只是一套服装,但浓缩着江南水乡独有的地域特色,更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在朱建龙看来,从整体构思、绘图、打版到最终定型,每一次服装设计都是一次“讲故事”的过程。
在乌镇傍水而坐,喝上一杯地道的杭白菊茶,看船桨悠悠,这是不少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嘉宾忙里偷闲的选择,氤氲的水汽中有着独属于江南小镇的清香淡雅。于是,色玉白、气清香、味甘醇、花形美的杭白菊成为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礼仪旗袍上的“主角”。朱建龙也成为独自“承包”了第一、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礼仪、志愿者服装设计的设计师。
站在人台模特前,朱建龙娓娓道来每一处细节的巧思。“摆的波浪纹映衬着江南水乡和小桥流水人家,上面的‘蓝’不光是花布的颜色,也是乌镇河水的颜色,更是能代表乌镇的颜色。”另外,领口下方也独具匠心——这个灵感源自乌镇窗锁设计的传统花纹,既清新素雅,又有柔美的建筑线条。
时尚和传统在朱建龙身上毫无违和感,但他更偏爱传统丝丝入扣的韵味。“心若安,可步步生莲。”他说,带着这样的心境去设计服装,每一个细节都会十分考究,从款式、细节、面料再到工艺,仿若“讲故事”般将东方文化讲述得活灵活现。
如今,已和国际大会结缘的朱建龙,期盼着能在更多的舞台上“讲中国故事”。“设计始终是要回归市场、回馈社会的。”在朱建龙的导师、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姚琛看来,这个未来的设计师,把专业兴趣转为了动手实践,让身边的人产生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十分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