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忆往昔烽火烈 看耄耋夕阳红——访抗日老战士、原永康人武部部长吴有荣

发布时间:2011-07-07 作者与来源:文传学院 陈才/文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吴有荣,中共党员,祖籍安徽省滁州市,1923年生。14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剿匪工作,曾获得8枚战斗奖章。60年代初他来永康工作,曾任人武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80年吴有荣在安徽离休后回到永康,开始了他的公益活动之旅。

  平凡的世界里,我们只是一粒尘埃,一阵鼻息就可以忽略我们的存在。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个体都有权利定义自己的生命,或碌碌无为,或一生奋斗,或为自己活着,或一切为他人活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给我们的一个参考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吴有荣先生的生活履历,也许你会得到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当我们顶着烈日找到吴有荣先生家里的时候,开门的是一位身体健朗的老人,这便是老先生。不知情的人可能真的无法料想先生今年已经88岁了,更无法料想眼前的这位88岁的老人现在还在忙着各种事务,为宣传党的政策而奔波操劳。

  十四从军:智斗日本兵

  谈起自己从军的故事,吴有荣先生打起了精神。先生14岁开始从军,这期间还有一段来历。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占领了南京,与南京不远的安徽滁州很快就被日寇踏在铁蹄之下。当时吴有荣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在部队里工作,他的母亲死于日寇的一次扫荡之中,大哥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群众撤退而壮烈牺牲。这样,吴有荣就无家可归了。14岁的吴有荣扛起了大哥的枪支与所有装备去参加革命,但是因为年龄太小,首长一开始不同意,后来在他的再三恳求下,首长收他在部队里当勤务兵。

  吴有荣先生还为我们讲了一段智斗日本兵的故事。日军占领当地后,经常去骚扰当地老百姓,破坏生产,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打击日本士兵的嚣张气焰,吴有荣所在的连召开了“诸葛亮会议,”最后大家商讨出一个计策,当鬼子出碉堡来村里抓“花姑娘”的时候,派几个身材瘦小的战士扮成姑娘的形象引鬼子上钩。白天的时候,几个“姑娘”在马路边游走,等待鬼子的出现,其他士兵藏在暗哨里,注视着碉堡里鬼子的动向。等了一天都没有鬼子的动静,战士们开始动摇了,天也渐渐黑下来了。就在这时候,碉堡里的鬼子终于有动静了,几个“姑娘”故意出现在鬼子面前,见到鬼子时装作大惊失色,往红军的埋伏圈里逃跑。鬼子果然中了计,见了“花姑娘”就丢下马匹和枪支向上扑来,假扮姑娘的几个战士这时候紧紧抱住鬼子,埋伏的战士们也冲出来,结果所有的日本鬼子都束手就擒。说到这里,吴有荣先生眼神里充满了自豪感,他还向我们露了几句他当侦察兵时候学会的日本话,现场的同学们都被吴老先生逗乐了。

  十四岁参军,他一共经历了50场以上较大的战役,获得了8枚战斗勋章,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年剿匪:巩固新政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但是这个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各种压力,西方列强想尽一切办法来孤立和削弱中国,包括军事、经济、外交等手段;周边的国家同样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虎视眈眈,印度不断在边界上制造摩擦;国内同样不稳定,国民党残部依然借助特殊地理环境等同共产党顽抗,地方土匪实力猖獗。面对百目疮痍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困难。

  吴有荣所在部队1949年12月23日开始渡江,国民党在逃窜时,把大把的银元撒了一地,但是赶路的士兵们没有一个人动一块银元。到达杭州之后,去金华的路程完全要依靠步行。吴有荣率部120于人,走了一日一夜,终于到达了金华。

  刚到金华永康的时候,那里四处都是荒山,人烟稀少,土匪猖獗。吴有荣很快就着手剿匪的工作,他组织士兵夜里放哨和白天巡逻,追寻土匪的踪迹。但是剿匪绝对是一个苦差事,土匪们借助茂密的山林与战士们玩起了捉迷藏,战士们很难觅到他们的影子。而且树木茂密,猛兽众多,当时有4个人先后被豹子袭击过,并且发生了死伤情况。最后,以为战士奋不顾身把豹子抱住才将其制服。从49年开始,直到57年,吴有荣和战士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剿匪斗争,终于将当地的土匪剿除干净,还当地老百姓一个安稳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花甲不老:谋百姓富强

  六十耳顺,当我们六十岁的时候,大多会在家里抱抱孙子打打麻将颐养天年,这符合大众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逻辑观念。这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只能在朝露和夕阳下回味年轻时的壮丽时光,在传记里梳理记忆。六十岁我们通常都会认定自己老了,也许不一定老在身体,但一定老在心智。六十岁是一个转折点,六十岁以后我们会淡化理想,无欲无求,修心养性。

  但是,这仅仅是世俗观念上的六十岁,在吴有荣的心里,六十岁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他会在六十岁以后,用夕阳红的时间,来谱写一段崭新的历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活到老干到老,这也是我报答党和人民的惟一方式。”,六十岁以后,吴有荣开始了自己的扶贫之路。

  我们看到一个这样的六十岁的老人:为了学习实践扶贫科技,他用省军区按副师级别拨给的建房费盖了二层平顶房,楼顶养鸡,楼下养鹅;把自己积累了两年多的27000元本打算用来旅游的费用,捐献给贫困村修路,规划景点,装有线电视;为商量石仓岩旅游开发之事,他忙于奔波,最后摔断了两根半肋骨。他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为了扶贫,他常一天骑车二三十公里,甚至四五十公里,不仅言传身教,还与农民一起劳动,常累得腰酸背痛,晚上睡觉小腿直抽筋。当农民在他那里学到了技术后,想自己经营而没有资本时,他总是义无反顾将自己的退休工资拿出来给他们作为启动资金。

  许多人纳闷吴有荣老人这样做到底图啥呢?图名?他戎马一生立下霍霍战功难道还图这些名头?图利?老人每次都是自己掏腰包为老百姓筹集启动资金的,他根本无利可图的。有些事情如果你仅仅从世俗的角度出发,你得到的永远是狭隘浅薄的功利化思想,这种思想在吴有荣身上根本就是完全相悖的。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还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棚前屋后为老百姓普及脱贫致富的方法,把自己出去旅游的费用挪出来给贫困山区修建基础设施,他根本没有必要去图那些虚名,唯一可以解释的是,为人民谋幸福。他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用自己的行动颠覆着世俗的观念,为我们竖起了一座伟岸的灵魂丰碑!

  耄耋不息:奏时代凯歌

  如果说一个六十岁的尚且在田间地头奔波叫老当益壮的话,当他八十八岁的时候仍然没有停息的话,我们只能说这是精神的力量和信仰的支撑。是的,吴有荣先生今年八十八岁,如果你问问他现在还在操劳什么,答案足以让许多年轻人汗颜。

  吴老先生虽然戎马半生,但是他却浑身都是艺术细胞,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兴致来了,要为我们唱一段戏剧。他清楚的口齿和形象的动作令现场的我们大吃一惊,我们的确没有想到老人八十八岁还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和精彩的表演,岁月的痕迹在这一刻完全淡出了吴老先生的身体,他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曲唱完,他喝一口水又继续为我们唱了好几段,现场的同学完全进入了吴老先生给我们营造的氛围之中。

  几年前吴有荣组建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专门宣传党的政策,进社区和单位演出。他自编自导节目,经费自己投入,器材自己购置,自己组织宣传队的人员排练,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一首操劳。他一共编了一百多首歌曲,歌颂“十一五”规划等党的政策,歌颂人民今日幸福的生活。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我十四岁参加革命,是党让我懂得了革命道理,是党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先生一脸诚恳地说。如今,八十八岁的他还奔波不息,他用自己的行动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凯歌。

  也许这一点笔调真的无法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吴有荣,但是我们能够从这些事迹中略窥一二。吴有荣一直都是一个坚定的实干家,是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幸福安康努力的人。十四岁参军,八十八岁仍然在宣传党的政策,歌颂党的功德。不要问他的人生起点和终点,不是摇篮,不是坟墓,他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延续不断的,所以他的生命也是延续不断的。我们可以毫无疑问的肯定,历史将记住这样一位旧时代的革命老人和新时代的开拓者,将记住这样一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