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7月14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承办的中意时尚设计工作坊正式开班。此次活动获得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以“文物活化与时尚新生”为主题,汇聚中意两国青年设计师,共同开启为期14天的创意之旅。

工作坊还邀请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捷、中央美术学院吕越、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崔荣荣、安踏集团高级总监郑永先等中国时尚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导师团队,为学员们提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季晓芬教授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工作坊,让流传千年的丝绸图案在当代设计中重获新生。我们不仅要传承非遗技艺,更要融合现代数智科技,推动中意时尚文化的深度对话。”据悉,学员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将在北京和杭州进行展示,还将跟随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海外展览走进意大利,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开班仪式上,崔荣荣介绍了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此次工作坊以丝绸之路经典元素为创作基底,旨在探索文明互鉴下的设计创新,进而推动东西方时尚文化融合与创新成果转化。

中国青年设计师代表崔艺和意大利设计师代表雷纳托・卡贾诺作为设计师代表发言。崔艺表示:“文物活化与时尚新生这个主题为我们搭建了跨越东西方的创意对话平台。在这里,唐宋织物的精巧古典与意大利时尚的先锋精神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外籍设计师代表雷纳托・卡贾诺对中国丝绸博物馆及浙江理工大学表示感谢,他表示:“虽然中意两国相隔遥远,但我们对工匠精神和美的追求是相通的。这次工作坊不仅是文化交流的机会,更是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设计的重要实践。”
为保障学员们在工作坊中能获得全方位指导与支持,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精心组建了设计辅导团队。学员们将走进伊芙丽、汉帛、INXX、片断等知名服装企业开展实地研学,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直观感受产业一线的设计逻辑与技术应用,为创意转化积累经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文化遗产研学、蚕桑丝织技艺体验等特色环节也将为本次设计创作注入深厚文化底蕴,助力实现“从文物纹样到时尚单品”的创新突破。
作为承办方,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始终秉持“传承丝绸文明,引领时尚创新”的教育使命。此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既是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实践,更是深化“传统文化+现代设计”融合创新的教育举措。学院将持续为中外学员提供完善的创作保障,并通过跨界协作机制,积极推动设计成果向产业转化,为中意时尚艺术交流搭建可持续的合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