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由浙江理工大学主办,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办,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协办的“积墨出新:近代艺术文献的交融共进”高端论坛暨《近代艺术期刊集成》(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在杭州浙江大学校友总部经济园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21位来自艺术学、文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艺术文献的历史性与当代性”“交叉学科视野下的艺术与人文”等主题,对《近代艺术期刊集成》丛书以及艺术文献发展道路展开深入研讨。

《近代艺术期刊集成》汇聚了中国近代艺术领域的期刊文献,这套书不仅是对中国艺术史的一次深度挖掘,更是对近代艺术思想、流派及艺术家成就的集中展示。通过精心编纂和整理,力求还原历史原貌,收录的期刊涵盖了艺术理论、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是研究中国近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近代艺术期刊集成》的发布,不仅为研究中国近代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艺术历史、感受艺术魅力的窗口。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近代艺术期刊集成》主编李碧主持,浙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加林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原馆长、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坚教授作开幕致辞。

浙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加林首先对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的历史与背景进行了梳理,该中心拥有一支相对稳定且锐意创新的研究团队,中心设有三大研究方向:丝绸文化研究、时尚艺术与文化、时尚传播和文化创意。近年来,设计学、美术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特别是艺术学理论等学科也从不同角度投入相关研究,形成系列化的成果产出。《近代艺术期刊集成》作为中心规划出版丛书,将对构建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产生有效助力。

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坚认为,学术研究事实上是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二是方法,将两者结合就会有好的研究成果。图书馆凝聚了学校的文脉和传统,应担负起一些知名学者、艺术家和专题文献库的收藏。让这些资料活起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力量,融入到青年学者的视野中去,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当我们在做这样的工作的时候,其实是在凝视过往,但是也包含了展望未来的一个愿景。研究团队在文献集成的正式出版过程中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智慧,每一篇文献的筛选、整理与汇编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付出。这一精心辑成的文献集将成为广大研究者探索学术领域、挖掘知识宝藏的得力助手。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和《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作主题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起源,并强调了民国时期学术作为发端期的重要性。尽管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确立相对较晚,但民国时期的各个艺术门类著述已经十分丰富,早期的艺术学开拓者非常注重史料工作。然而,目前对近代艺术学史的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在艺术学理论方面,他期待更多深入的研究。《近代艺术期刊集成》为近现代艺术学学术史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并建议出版单行整理本和电子化,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源,助力学术发展。

《文艺研究》杂志社社长王伟深入剖析了这套书的重要性和选编情况,指出以往的近代美术资料多倾向于按领域或时间来汇编,旨在方便查阅和使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有其便利性,但忽略了每期刊物的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期刊的整体呈现。该书在弥补选择性摘录近代艺术期刊内容的不足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近代艺术领域的一手文献,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代艺术期刊集成》通过完整再现期刊文章关系,有助于理解近代艺术期刊的出版定位和办刊宗旨,把握当时艺术刊物的发展全貌。期刊作为重要研究资料的来源,在近现代艺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该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对近代艺术的整体认识,也为考察近代艺术学人创作、研究、批评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文本,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黄鹏程代周明初教授发言,在发布会上对李碧和彭志联合主编的《近代艺术期刊集成》(第一辑)大型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图书是继2021年《近代艺术史论著集成》后的又一力作,涵盖了艺术理论及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这些珍贵的艺术史文献极具价值,《近代艺术史论著集成》和《近代艺术期刊集成》两套图书的互补性为中国近代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将积极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李碧在分享丛书出版心得时,提到如何通过广泛涉猎文献来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焦点。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完成了《近代艺术期刊集成》的编纂,尽管初期预期与实际操作有所不同,且过程中遇到了版权和作者行迹难查等问题,但他们仍努力确保了文献的质量和稀缺性。这套文献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每个门类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例如,美术期刊展现了民国时期名家作品和西方艺术思想的引入,音乐期刊则以西方音乐为主,戏剧戏曲期刊反映了当时戏剧的发展态势,而摄影和电影期刊则展现了新技术对艺术的冲击。近代艺术期刊对艺术史补充、艺术理论体系支撑以及美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志强调,随着各大高校积极设立艺术学院或艺术学系,并通过举办高水平论坛、期刊出版及文献整理,为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他和李碧老师共同推出了《近代艺术史论著集成》和《近代艺术期刊集成》,旨在展现艺术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推动该学科的持续发展。艺术文献的系统整理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只有对基础资料精准整理,才能形成有深度的学术思考。在编纂过程中,他们坚持历时、共时和创作与理论的三重维度考察,力求融汇古今、中外,并兼顾创作与理论。这些期刊记录了新兴艺术样式在中国的最初呈现,以及中西方艺术在古老艺术样式中的互动,展示了艺术学人的坚持和努力。
《近代艺术期刊集成》责任编辑徐良妍表示,近代艺术期刊在艺术史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且该出版项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出版价值。《近代艺术期刊集成》以16开大小出版,旨在完整呈现文献原貌。封面设计选用所收录期刊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用压凹的工艺,使整套书更具层次感。
论坛上还举办了两场高端论坛。论坛闭幕式由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徐永明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发言。
徐永明指出,文献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更是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社会、探索未来的重要工具。每一份文献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研究线索。在数字人文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高度重视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与利用。数字人文不仅意味着将传统文献转化为数字形式,更在于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和解析这些文献中蕴含的深层信息。这套丛书可进一步通过数字化技术,更加便捷地获取、存储、传播和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推动人文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前沿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人文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