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六讲六做”大宣讲、“共同富裕”青年说系列宣讲首站走进材料学院

发布时间:2022-04-15 作者与来源:材料学院  浏览次数: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做好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建校125周年,凝聚更多青年学子在党的带领下不懈奋斗,4月13日下午,由浙江理工大学“8090”辅导员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和浙理“青春宣讲团”联合开展的“六讲六做”大宣讲、“共同富裕”青年说系列宣讲活动走进材料学院,为材料学院第三届博材班成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主题讲座,与会人员接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本场宣讲是浙江理工大学“六讲六做”大宣讲、“共同富裕”青年说系列宣讲活动走进学院的首站,由“浙理正青春”新媒体工作室、“浙理青享”理论宣讲工作室承办。校“8090”辅导员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团长、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照东,校团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部长王淯霄,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张海航,入围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的老师和同学、校“8090”辅导员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和浙理“青春宣讲团”成员代表等参加宣讲,宣讲活动由材料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张姗姗主持。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

宣讲团从身边的故事和人物说起,聚焦党史学习、共同富裕、青春奉献等主题,用青年的昂扬姿态,传递出青年的奋斗之声、担当之音。

来自校团委的张海航老师以“‘南湖水’浸润‘胡杨林’,‘浙疆人’共富未来路”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一代代浙江援疆干部建设新疆的故事。支边青年林曼欧前往新疆进行荒地勘测设计工作,援疆干部黄群超用生命诠释为民大爱,而张海航也在援疆恩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考出新疆,考入浙江大学,并决心投入教育工作。“绝不让一个新疆人掉队”“来的时候是一粒种子,走的时候要满园硕果”……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却是援疆干部最真诚的情感,是对“胡杨精神”“红船精神”的最好诠释。

来自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赵淼出生于浙江舟山的一个小岛——蚂蚁岛,这座占地仅2.84平方公里的小小海岛,是舟山远近闻名的。“海岛‘半边天’,守根蚂蚁梦”——妇女能顶半边天,蚂蚁岛的妇女们也是这张红色名片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赵淼的阿婆李雪棠是三八海塘的建设者和亲历者,向她讲述了三百多名妇女在党员带领下为改变蚂蚁岛海潮倒灌现象而围海建塘的动人故事;为响应社里渔业生产计划,百名妇女利用休息时间搓了12万斤草绳,换钱购船;岛上第一个女“老轨”林妙珠说起当年驾驶着“妇女号”机帆船,穿梭在海浪间的故事,豪情不减。“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薪火相传,一直是“红船精神”引领下的浙江“红色根脉”之一。赵淼生长在这样的红色旗帜下,也立志成为蚂蚁岛的“半边天”之一,学成回乡,守好红色根脉,书写无悔青春。

“吃土”作为年轻人间的流行词,却是过去一代穷苦人民的真实写照。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黄海峰以自身实践为基础,去探寻田埂上的“共富足迹”。他们探访了常山县五个城镇的十个村庄,见证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的丰硕成果。“一厕一所长,一厕一风景”的精神文明建设,专业型乡土学院的建立完善,深化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打开致富道路,常山在乡村共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而黄海峰等人发挥专业特长,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乡村建设特色墙绘、直播卖货帮帮团……用大学生的力量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利用青年眼界宽、思路活、见识广的优势,在田埂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习近平主席曾说:“我国青年这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林云眼中的三道色彩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映射:一抹湖山绿,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送给世界的礼物,身穿湖山绿的志愿者们把真挚热情的面貌展现给世界;一袭战袍金,是青春圆梦人的执着追求,身披战袍金的体育健儿们在竞技场上不懈拼搏;一道马甲红,是外国友人对杭州、对中国的真诚善意,身着马甲红的米莱等留学生志愿者也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事业中来。只此“青”律,彩绘青春,四海一家,和合共生,新青年要争做“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争做新时代“弄潮儿”。

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汪珊老师从“年度热词”解码浙江共同富裕新征程,“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疫苗接种”“小康”等热词,提炼出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强国有我”“YYDS”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时代风潮。网友热议“浙江农村有多豪华”:宁波奉化滕头村评获中国十佳自然村,以浙江之窗展现中国之治;当千年古镇乌镇拥抱互联网,数字赋能,助力浙江发展新征程;景宁畲族自治区呼应“山海协作八大行动计划”,以人为本,先行先试。人们从热词中感受的不仅是当代社会走向繁荣进步的脚步,更能读到逆行者奋斗者力担千钧的责任担当,这些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热词,都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联结,彰显着中国人的精气神。

宣讲结束后,材料学院第三届博材班同学们与宣讲团成员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黄海峰讲述了他的微课架构思路,并从专业出发,理论结合实践,讲述了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面对同学们“在严峻疫情形势下,能否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的疑问,汪珊认为疫情不能阻挡浙江数字化改革的发展,对浙江经济发展不会有大影响;疫情是困难,也一个挑战,并不会影响浙江、全国的发展方向。

最后,校“8090”辅导员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团长、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照东老师讲话。他对宣讲团走进材料学院、为材料学子带来精神与思想的洗礼表示感谢,他认为老师们、同学们的宣讲非常震撼、发人深省,感染人、鼓舞人,微课的内容、主题以及现场感染力体充分展示了浙理风采。同时,他对宣讲的语气轻重缓急的把控、语言与画面的有机契合、肢体语言表达的丰富、眼神和镜头的呼应、宣讲服饰的考虑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并祝愿即将参加省级思政微课大赛的选手取得佳绩。

此次活动也是材料学院第三期博材班团课内容之一,与会同学们纷纷表示从宣讲中感受到了宣讲团成员对红色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独到见解,对中国发展力量的使命作为,今后要厚植理论基础,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奋发向上的激情、敢于进取的锐气,履行好新时代下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