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学院作为我校的独立学院,近几年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2006年下半年,科艺学院新的办学空间西城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院全体师生团结奋斗,各项工作平稳过度并有序开展,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丰富办学资源,落实和完善西城校区基本办学条件
科艺学院于2005年初圆满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后,校领导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独立学院。我校于2006年3月选定余杭区仓前镇的一块土地(即现西城校区),作为科艺学院新的独立办学的场所。至此,科艺学院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只有一幢幢房子的场地,建成一所适合几千名师生教学生活的大学校园;如何完善新校区的基本办学条件,使新校区能够正常有序地使用。这也成了科艺学院2006年的中心工作。
在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兄弟学院的支持下,2006年暑假期间,西城校区办学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为迎接2006级2500名新生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首先,敦促完成西城校区校园一期工程基建工作。新校区的基建工作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建处和后产处的大力支持,通过多方协调,从2006年6月初开始,校园一期工程分批竣工验收。8月15日,西城校区(除运动设施外)由我校整体接管。针对整个校区在基建和硬件设施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各相关使用部门进行了彻底检查,并将检查到的问题递交有关单位着手解决。
其次,分配和改建教学、行政与辅助用房,调整水电设施。由于西城校区的建设方没有办高校的经验,一些建筑与设施不够科学和合理。2006年暑假期间,科艺学院从方便、合理、高效原则出发,对教学、行政与辅助用房进行了合理安排,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建,提高了建筑用房的使用效率。同时,调整了水电设施,使相关设施能符合教学与生活所需。
再次,落实教学、行政家具与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在新校区安装了95个教室的地台、讲台、黑板以及8200多套课桌椅,安排了25个艺术专业教室,安装调试好31个多媒体教室、6个语音教室的设备,完成服装工艺实验室、基础美术实验室和计算中心等3个实验室的建设,建成与下沙校区的电话局域网和校园网电教发射台。
同时,学院积极联络,完善西城校区周边配套设施,营造有利办学的周边环境。由于西城校区座落于城西郊区,城镇生活配套设施简单,科艺学院着力与杭州市城管办、公交公司等多方协调,开通了从蒋村公交中心站到西城校区的K332路公交车;与余杭交警中队联系,在校门口安装了减速带、高杆灯等安全设施;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垃圾清运、邮政、工商银行ATM机安装等事宜也逐步到位,为全院师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由于西城校区地处余杭区仓前镇,学院也努力加强与余杭区委、区政府和仓前镇委、镇政府的沟通与交流,并与当地相关部门积极联络,争取到他们对科艺学院办学的支持。
着力效能建设,建立健全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远离学校主体办学,在独立的校区实行独立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给学院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带给全体教职工巨大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科艺学院领导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与效益意识,为科艺学院在新校区的发展开好局,铺好路。
为方便工作,学院新组建了党政办公室、教务部、学生工作部、总务部等四个管理部门;依据西城校区工作的特殊性,学院着重理顺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学院领导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实行领导对部门的归口管理,有效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重新设立了6系1部教学机构,调整了系(部)主任、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等岗位,并明确其职责;选举产生了分工会委员;完善基层党组织,以部门为单位成立3个教工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通过以上各项举措,理顺了学院管理体制。
为确保新校区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西城校区实行节假日与晚间值班制度。根据西城校区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学院制订了《科艺学院教师手册》、《科艺学院学生手册》、《科艺学院学生工作手册》等规章制度60余个,完善了学院各项运行机制,使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升了管理效能。
注重稳扎稳打,规范教学管理和基础教学建设工作
依照教育部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要求,学院进一步修炼“内功”,注重基础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按照迎接教育部评估的各项指标的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工作平稳开展。
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倡导教学改革。学院系统修订了2006级专业培养计划;开通西城校区教务系统,安装调试各项教学设施与设备;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组织申报2006年第一批重点建设专业1个,申报并通过了学院第一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6个,学院第一批教改课题立项21项;申报纺织工程等新专业4个;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一门。继续完善实验室建设,筹建电子电工等3个实验室。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共聘请百余位教师在西城校区上课。目前,学院正在着手增加自有教师的比重。继续完善教学督导组建设,对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督查;聘任学生教学信息员,配合学院和督导组做好教学监督、检查工作。
学院各部门还积极配合,大力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在全院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组织网页设计大赛、工商管理案例大赛、艺术设计作品大赛和英语演讲比赛等学科竞赛;多次组织“专家论坛”,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召开形式多样的师生座谈会,促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在学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创新结合,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模式和体系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管理新模式,实行“传统模式与试点工程”相结合的学生管理体系。在机电系、建筑系、人文系、艺术与设计系实行班主任制学生管理模式,聘请教职人员担任班主任;在经管系、纺织服装系进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试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聘请学业导师和团队导师,创新学生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同时,学院也注重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学院和各系组织学生干部招聘会56场,应聘学生1674人,占学生总数的67%;共有2005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学生总数的79.2%;第35期党校科艺学院分校顺利开学,学员1972人,顺利结业1121人;学院第二期团课正式开学,共开课18场;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学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和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在入学教育期间全面启动“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规划工程”,落实《大学生素质发展规划书》;构建宣传和网络建设平台,充实和完善学生工作刊物和学生工作网;加强学生社区管理,实行值班制度;开展寝室设计大赛;实行晚自习制度,出台晚自习考勤制度和值班制度,促成良好的自习秩序和学习氛围。
学院还克服场地与设施不足等种种困难,着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大学生科研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等为依托,开展“十佳歌手大赛”、“公关礼仪大赛”、人文类专题讲座和访谈等各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科研课题在学校和学院“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成功立项。
随着西城校区的成功启用,科艺学院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新校区启用以来,学院教学工作平稳开展,管理体制日渐完善,学生管理显现成效。全院师生精神抖擞,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校区一片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