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的通知》。经过学校推荐、专家通讯评审、答辩评审、实地考察评估并经公示,2006年度63个入选团队名单正式出炉。我校陈文兴教授带队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榜上有名。这是创新团队中唯一一个纺织类的团队,也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之列。消息一经发布,理工全校师生都为之欣喜,而作为创新团队的十九位成员,更是觉得精神振奋,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可喜可贺,而接下来则是更加艰巨的任务在前面等待着自己挑战,让团员不禁欣欣然憧憬之。
组建背景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 2004年开始实施的,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教育部每年遴选支持60个(40个为985高校,20个为非985高校)创新团队进行资助,资助期限为3年,每个创新团队资助经费为3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科研工作。有关人士称,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是衡量一个学科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它的评定要求严格,带头人必须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以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为研究方向;以国家实验室或近5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研究集体才有可能入选。
这么一个高等级的计划项目,对于国内各高校,当然都是极力争取的。我校作为浙江省省属高校,积极探索省情和校情,决定推荐由陈文兴教授带队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参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浙江省是全球主要的纺织品制造、加工和出口地区之一,据浙江省经贸委公布的数据,2004年浙江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出口额和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之首,其中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6%,出口额占全国的23%,纺织利润占全国的30.5%。纺织工业是浙江省优势产业,而且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6768家,吸纳就业145.6万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59.7亿元,出口创汇223.5亿美元,这两项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1.9%和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8.4%。浙江省委、省政府2003年作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带动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纺织业列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发展产业。
而我校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特色鲜明,理、工、文(艺)、经、管、法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897年建校时设置的丝科、蚕科专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已经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纺织学科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前列,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第三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三,2005年“纺织工程”学科又被浙江省批准为首批20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已经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予权,在学科方向上建设有“丝纤维材料及加工技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开始筹建的“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去年5月已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是目前浙江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正式挂牌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使得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集新材料、信息、能源、机械、计算机、电子、机电一体化以及化学、高分子、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知识于一体,同时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用和装饰用纺织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纺织品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农业、海洋、体育、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也起到关键作用。
正是因为我校纺织学科悠久的历史和浙江省纺织工业这块肥沃的土壤,逐渐培育形成了“先进纺织加工技术”这一支创新团队。
评审历程
谈起我校创新团队从组建、申请、评审、答辩到最后入选的整个过程,团队带头人陈文兴教授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这个团队的组建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团队成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学院,在各自的领域里建功立业,但是学科的渊源却是在一起的。2003年“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筹建使得团队里面的各个成员汇聚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学科之间融合交流,学术上面取长补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创新团队的申请上更是紧密团结,不遗余力。”
确定了“先进纺织加工技术”这一目标,又有学校领导和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团队成员开始积极筹备申报事宜。06年6月份,申请书正式递交到了教育部,我校的这支“先进纺织加工技术”被分在了“先进制造”这一组里,和其他高校团队(非985高校在此组中共有6个团队)展开竞争。
通过通讯评审(盲审)之后,“先进制造”组(非985高校)砍去一半仅剩下三个团队,我校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拥有了下一步的答辩评审资格,其他两所学校也都是名校,实力相当雄厚,但按照规定只有小组答辩成绩第一名的团队,才能进入后一轮的竞争。
2006年9月25、26日,副校长朱泽飞,团队主要负责人陈文兴和骨干成员李加林前往北京参加教育部的现场答辩,并如愿取得小组第一的成绩,进入实地考察评估的行列,和其他小组产生的26个团队(非985高校)竞争20个名额。2006年12月17日,教育部组织以两院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并进行了现场答辩。最终,在今年的1月25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6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的通知》,我校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团队成为了全国63个创新团队中的一员。
对于我校这一支团队,教育部专家给的评价就是四个字:“不可取代”。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有着难以形容的重量。陈文兴教授认为能得到教育部如此高的评价,和成员的结构、过往的成就、今后的研究方向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关系。
“先进纺织加工技术” 创新团队由来自材纺学院、艺设学院和理学院等学院的18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38岁。创新团队一直从事纺织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2003年开始在“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团队成员更加紧密合作,并引进多名优秀人才加盟,针对我国和浙江省纺织业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围绕“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研究主题,凝练研究方向,确立高科技纤维及制备技术、纺织高新技术、染整加工新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从新纤维材料和功能性纤维材料、现代纺织原理与数码纺织技术、染整清洁绿色加工技术、纺织复合材料、功能性蚕丝蛋白纤维的合成与开发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开展研究。创新团队在过去的几年中,在纺织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同行瞩目的成绩,代表性成果如“蚕丝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密度全显像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EI收录论文一百多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多项。团队带头人陈文兴获日本工学博士和中国理学博士学位,曾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造诣高,治学严谨,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团队成员专业背景包括高分子材料、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染整工程、纺织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专业结构合理,他们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出国留学和进修的经历,知识阅历丰富,年富力强,合作精神好,创新潜力大。目前创新团队承担着一批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达七项之多。
正是各因素的和谐组合,才使得我校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最终取得了如此好的成就,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名列,对于团队成员来讲,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团队已经制定好了规划,希望经过3~5年的努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技术开发方面协同解决2~3项纺织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包括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为把浙江省的纺织产业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出贡献,以科研促进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贡献。同时,创新团队经过科研实践锻炼,逐步造就多名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不断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国内外同行中知名的学术队伍,为理工、为国家做出更大更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