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新闻特写]为人类明天 行“侠之大义”——记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生科院钱程教授

发布时间:2007-08-09 作者与来源: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殳慧平 董少峰  浏览次数:

钱程 男,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博导,钱江学者。1990年赴西班牙Navarra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做博士后研究。5年后独立创建了癌症基因治疗研究室,填补了西班牙研究的空白。2004年回国受聘为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并任新元医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6年度,作为省高校特聘教授成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癌症的病毒基因治疗,在专业核心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90余篇。

接到采访钱老师的任务,我们有些手足无措。作为学生,我们才疏学浅,对于生物医学尖端研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于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我们搜索资料,上网查找“钱程”,于是乎,一个陌生而开阔的领域在我们眼前展开。

三周后,我们与钱老师取得了联系,钱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采访请求,并确定了采访时间和采访地点。钱老师的工作很忙,我们去采访的那天他刚从天津“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回来,飞机晚点了近两个小时,下午五点多才回到学校。晚上七点我们去拜访他,走近他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一个消瘦的背影——四十岁出头的他正拿着钥匙开门。若不是学姐介绍,我们很难相信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人在生物学领域却有着那么不平凡的建树。

面对这个在研究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国内外知名的教授,我们心里很是紧张。当我们说明来意后,钱老师热情地与我们握手,迎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开始面对面的交谈。这是一次富有意义的交谈,这是一次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这也是一次朋友间饶有兴趣的闲谈。也正是这次采访,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钱老师作为“151人才”的独特魅力所在。

执著追求,无悔选择

我们对于钱老师的认识从他研究的领域开始,因此交谈自然也是从恶性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癌症的病毒基因治疗开始。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操作遗传物质(无论是人类本身的或外源的)来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进程。其中包括替代或纠正人自身基因结构或功能上的错乱、杀灭病变的细胞或增强机体清除病变细胞的能力等方法,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1990年9月,基因治疗诞生——人类基因治疗的第一个认可的临床试验报告产生。在日后十余年间,人们就将其作为治疗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新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尝试。行进在这一前沿科学道路上探索的科学家很多,而钱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除了要有坚定执著的科研精神,还要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己潜能服务社会的道路。如果说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那么选择就是那一个个分岔路口。从大学开始,钱老师做出了许多选择,并最终坚定地走到了现在。

从85年完成医学本科学业,到同年考取免疫学硕士研究生;从88年始在北京地坛医院工作两年,到90年受邀赴西班牙Navarra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95年在欧洲独立创建癌症基因治疗研究室,到04年回国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这一路走来,钱老师做出了诸多的选择,而这里面,包含了不懈的努力、艰辛、执着、迷惘……钱老师面对选择很坦然,“其实在人的一生之中,需要面对的转折和选择是无时不刻都存在的。在任何时期,即使是很顺很顺的时候,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转折。而在面对这些转折时,我们就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是事实。当钱老师获医学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去北京地坛医院工作。医学院毕业当医生,对于大部分医学院毕业生来说是这十分现实而普遍的。当时钱老师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研究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如果对社会都不了解,又怎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呢?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钱老师兢兢业业地在医院忙碌着。但是,在病魔面前,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有限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

于是,钱老师又做出了一个重大选择:到国外去更深入地学习这方面的高新技术。钱老师赴西班牙Navarra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了肝病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博士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研究。其后开展基因治疗方面的工作。又创立癌症基因治疗研究室,后成为欧洲七个基因治疗中心之一。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其中90余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或者人们看到是几个简单的统计数字,但是只有钱老师知道当自己的理论无法得到同行认同时的遗憾和苦恼,只有钱老师知道当孤独的身影在实验里徘徊时的一筹莫展。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足已将一个人淹没在这个鲜花与掌声围成的荣环里了,可是钱老师没有!在欧洲学习、工作了近14年后,钱老师毅然地决定了回国。

立人为本 ,成志于学

钱老师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样一个精于高新生物技术,潜心研究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的教授,应该是尽日埋首于实验室或讲演于课堂的,似乎不太会和通俗小说联系起来。但钱老师却很热衷于文学,尤其是金庸的小说。钱老师从大学开始看金庸小说,他比较喜欢武侠和历史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另外就是文革期间的作品和二月河的文章。

钱老师看小说不仅仅只是看,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消遣的表面。作为武侠小说的爱好者,他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侠,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舍生取义,这都是侠的精神。在金庸的小说中,有像郭靖这样为国为民的充满儒家精神的“侠之大者”,有杨过、令狐冲这样的魏晋名士风度的“邪侠”,有洪七公这样的疾恶如仇、刚健豪迈的“正侠”,也有韦小宝这样的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专靠溜须拍马而飞黄腾达的“反侠”。

如果说给钱老师在金庸小说中寻找一个角色,那么他就是“侠之大者”。在地坛医院工作的两年里,钱老师听了太多病人痛苦的哀号,看了太多家属悲戚的愁容,而自己掌握的相关医学技术却不能改变这一切,不禁心痛。肿瘤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天敌,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奇高,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钱老师在北京地坛医院工作期间参与过肝炎和肝癌的病理和生理研究,面对患者接受化疗时痛苦的表情,钱老师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传统治疗手段,使患者少遭甚至免遭这些痛苦。当时,他如果留在医院,或者他将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对于个人来说可能会一帆风顺得多。但是,工作两年后的他,心里想的只是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突破,才能尽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此,他去了西班牙Navarra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回国时,钱老师这样说:“科技的目的,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了全人类,但谁是最直接受益人群呢?我在国外做,那无疑国外是最直接受益的地方。既然可以为外国人做,为什么不可以为中国人做呢?这样,首先受益的就是我们的中国人了,而且这也能做自己的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肿瘤治疗的展望,钱程老师自信地说道:“在未来的十至十五年后,我们将部分地战胜肿瘤:一是延长存活期,二是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的钱老师,正是以这样的大爱,以这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站在了生物医学尖端。还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我想的可能是自己,可是现在我想的是社会,怎样服务社会。也可能我还是在做同一件事,现在更多的是因为社会责任。”很朴素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的人生价值——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德才兼备,师者风范

张载有道:“学者须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意思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立人之性,使为学者学做人,做至善至仁之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为圣人。

当我们表示采访结束时,“我觉得你们还差了一个问题”,钱老师补充说,“德与才的问题。”作为大学教师,钱老师很看重“德”与“才”的关系。钱老师认为:“有德无才与无德无才,都胜过有才无德,因为有才而无德的人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尤其大。”科技人才的“德才”关系已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钱程老师在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多年,阅人、历事无数,对此是深有感触。

“尤其是对于大学教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注重德才兼备。知识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怎么做人更是一个前提。先做人,再做事,这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钱老师在负责实验室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授课工作。虽说他是一个基因治疗方面杰出的教授,大部分的时候可能在实验室里,但是他的课却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国外研究室,钱老师先后接收并培养了10多名中国留学生。

选择做大学老师,钱老师这样说,“做一个医生能救的有几个,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救人。”从钱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楷模,他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心血去成就更多的人。当他说到“我们的医药产业会不会走汽车行业的路”,这样的忧虑使得他更加潜心教学。在回国不到两年的时间,钱老师就将其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完全移植到了国内,带领研究所团队发表了十几篇科研论文,数个专利正在申请中。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热爱事业,奉献社会,钱程老师用自己秉持的“侠之大义”,为社会、为学校、为学生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持续不懈地努力着。在此,也让我们祝愿钱程老师的研究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为全人类的基因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