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清晨,迎着朝辉,我校校史陈列馆在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开馆。本报记者参加了当天的开馆仪式,并有幸作为首批观展者进入展厅参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校史馆错落有致、动感十足,溯源历史、领导关怀、盛世华章、校友风采、未来展望……一个个展区充分运用空间造型艺术和多媒体技术,融史料与实物、平面展示与立体展示为一体,把学校“厚德致远 博学敦行”的校训和“求是笃实”的校风贯穿始终,并体现了“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办学优良传统,凸现了学校110年来从蚕学馆走向浙江理工大学的璀璨华章和历代理工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爱国精神。
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的缩影,而这部积淀深厚、大气隽永的校史是如何浓缩成经典的收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历经过历史洗礼的史料与实物背后又深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校史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重现神韵 校史馆掀开尘封历史
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校史馆最大的亮点和难点就是历史部分的还原与展示。纵观校史,我校的历史可以概括为大幕开启、筚路蓝缕、西迁办学、峰回路转、创榛辟莽等五大篇章。
进入校史馆首先看到的就是溯源历史展区中的大幕开启篇章,在那里,参观的人群都不禁放慢了脚步,一切嘈杂在庄严的气氛中销声匿迹,只留下思索、喃喃自语和低声交流。
大幕初启展现的是从1897年至1911年,蚕学馆和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办学阶段的风雨历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国人受到极大的震动和刺激,国内有识之士纷纷著书立说,提倡变法,在这股维新思潮的推动下,杭州知府林启认定振兴浙江实业应以蚕丝业为重,遂决定创办蚕学馆,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纺织、农业教育的帷幕。在这一展区,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清末先人的足迹,漫漫旅程由此展开。在清末校史部分,硕大的蚕学馆馆印首先映入眼帘,与蚕学馆创办人林启的头像、光绪帝准许“浙江中等蚕桑学堂”升格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的御批共同悬挂在入口。为了让参观者深入了解这段已经相隔一百多年的历史,校史馆的设计者展还别出心裁地制作了蚕学馆旧址模型,还原了旧时西湖金沙港怡贤亲王祠和关帝庙旧址(现曲院风荷内)的风光。
走过旧址模型,过一个转角就可以看到一些大幕初启篇章的图片资料,包括两位新闻烈士、蚕学馆校友林白水和史量才等知名学人的照片,“新旧养蚕大比拼”则以漫画的形式展示了蚕学馆创立初期与传统观念的较量,另有一些图片讲述了学校当时更名为浙江中等蚕桑学堂的情况和毕业生分赴各地办学的繁华景象。
跨过大幕初启篇章,沿着指示牌往前就进入了学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筚路蓝缕篇章,即从1912年辛亥革命后至1936年抗战爆发前的浙江蚕校时期。“这一时期,军阀、国民党政权交替更迭,学制混乱,教育经费拮据,办学艰难,因此这个版块取名为筚路蓝缕。”校史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这一篇章展示的有一块抗战前浙江省立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古荡新校舍部分落成时埋下的奠基石、六块图文资料展版和五个实物柜。据悉,这块珍贵的奠基石是90年代初我校教师在古荡附近发现的,这位教师就将其带回学校保存。
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向里走左拐会发现有一段深深的弧度,参观者由此进入了西迁办学、峰回路转两大篇章,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77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为保存办学实力,在校长陈石民、缪祖同的带领下,由浙西、浙东辗转到浙南等地坚持办学。这两大篇章同样运用了图片加模型的形式,并特意设计成弧形,让参观者随历史一起辗转迂回。这一区域最值得一提的是一根安放在展区中央约3米高的西迁柱,和我校退休教师陈冰心教授创作的近20米的《浙江蚕校抗战流亡办学图卷》,它们形象地展示了学校西迁八年办学的历程。柱体与其说呈灰色,不如说是一种泥土的颜色,表面粗糙,像是不断被踩踏而形成的起伏,预示着这一时期学校办学的坎坷经历和理工人不屈的斗志。
转过西迁柱再往前,就进入了历史展区的最后篇章创榛辟莽,即从1978年到1999年的浙江丝绸工学院。这一时期的学校从经历文革再到拨乱反正,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并沿着改革开放的足迹,收获了累累硕果。
校史馆的后面部分展示的是近十年学校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分为领导关怀、盛世华章、校友风采和未来展望四大展区。
广搜史料 校史馆建设任重道远
在校史馆里,我们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历史再现,然而昔日的历史得以重现其神韵和活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上学期,校庆宣传组就开始筹划校史馆的建设。
在校史馆动工建设的5个月时间里,相关负责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历史资料的搜集,特别是实物的寻找,如茫茫大海捞针一般。
“学校几经更名、迁徙,分开、合并,因此要重新搜集资料并整理成章工作量非常大。”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谈起历史沿革部分的史料搜集工作,她深有感慨。“党委宣传部的程娅老师、杨艳琼老师、文化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葛建纲老师等为此不停地奔波,从学校档案馆到浙江古籍部再到浙江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绍兴市档案馆,广泛搜集学校的原始材料,并拍摄了大量史料照片,使大家能够看到最真实的校史资料。”
校史馆内珍贵实物的寻找工作更难,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实物是通过多方寻找而汇聚的。“实物的寻找特别要感谢老校友的帮助。杜永清老校友就为校史馆捐献了一本1938年刊印的校刊和38年的校友通讯录,其中记载了学校在抗战期间每一天的行程安排,包括校友名单、古荡校区的复原图等。我们正是根据这个复原图才制作成了古荡校区的模型。”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材料纺织学院原来有一个丝绸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本目前所知学校最早的通讯录和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筹备会的资料。听到我们要建校史馆,他们都很乐意把这些资料捐献出来。”
校史馆里面还珍藏有许多图书,包括民国时郑辟疆编辑的蚕学丛书、教科书以及蚕学馆时期学生编译的一些国外著作。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跑,没有停下过。”负责史料搜集工作的杨艳琼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在蚕学馆时期非常辉煌,首开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的先河,所以史学界对这个时期蚕学馆的研究很多,学校历史资料搜集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在抗战西迁及文革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记载学校那段历史的文献就非常少,搜集难度也很大。
记者还了解到,在校史馆落成之前,学校原先就有一个校史陈列室,位于7号楼2楼,建于100周年校庆时。虽然这个小规模陈列室知道的人不多,但它为现在的校史馆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校史馆的开馆并不代表校史馆建设的完成,我校校史馆建设任重道远。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我校将不断充实并细化史料,完善校史馆的建设。
物尽所用 校史馆应发挥最大作用
校长裘松良在校史馆开馆致辞时表示,校史馆不仅是宣传学校、展示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师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学校艰难的办学历史,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光荣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校史馆已经落成,而怎样让其发挥最大作用则是学校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校史馆要对学生开放,并对外开放,绝不能让校史馆闲置。”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建设校史馆最初的构想就是想让学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让校史馆成为展现学校风采的有效载体。”
为使校史馆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校史馆还配备有专门的讲解员。“校史馆的讲解员都是本校学生,以后也将全部采用我校自己的学生。这次选出来的志愿者都来自文化传播学院,文字功底好,表达能力强,个人形象好。他们认真负责,为开馆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除了一次次的试讲,还自己主动找背景资料充实讲解内容。”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后学校将对讲解员开展专门的培训,并完善选拔机制,使讲解员也成为校史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悉,校史馆开馆之后,正逐渐成为展示学校风采的良好平台。目前校史馆已接待了校内外多批参观者,在中法音乐交流会期间还迎来了法国客人的参观。校庆当天,校史馆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通过有效宣传,校史馆的图片赫然出现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新华网等媒体,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溯源历史之大幕初启

溯源历史之西迁办学 峰回路转

领导关怀

盛世华章

校友风采 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