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实现新的突破,2007年南开大学见!”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决赛结束时,校团委书记杜兰晓与“挑战杯”指导老师张瑞林有这样一个约定。今天,这个约定实现了,我校在南开大学第十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选送的4个课题全部获得全国二等奖,总分名列全国高校第59位,首次成为全国高校发起单位,并第五次捧回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为我校刚刚过去的110周年校庆又献上了一份厚礼。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今年我校“挑战杯”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开多年来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学院的周密部署、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以及学生的百般努力。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形成团队合力
“‘挑战杯’的胜利,并非一个学生或一个教师的胜利,也不是一个项目团队的胜利,而是学校整个团队的胜利。我们有一支很好的团队,大家上下团结一致,一直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在我校获奖团队凯旋返校当天召开的座谈会上,校领导、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都不约而同地反复强调他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形成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各学院的精心组织。
多年来,校领导十分关心“挑战杯”竞赛并及时给予指导,有多位校领导还亲自指导团队。在本次大赛决赛期间,副校长陈建勇亲自赴天津南开大学指导工作。开幕式前,陈建勇副校长到展馆看望了我校每个课题的团队队员,给予选手们关怀、指导和鼓励;在专家质疑前,他还利用吃午饭的时间,指导学生该怎么准备,怎么回答专家的提问:这给了选手们无限的力量和信心。“新型空气净化纤维的制备与应用”团队学生代表、材纺学院李英杰同学说:“学校给我们的支持和鼓励都是最直接、最深刻的。”当获奖团队顺利返校时,校党委副书记程刚、副校长陈建勇亲自在学生活动中心迎接他们。“当时我们激动极了,心里十分感动。”“织物防水性能自动检测系统研制”团队学生代表、信电学院李钗同学说出了那一刹那大家的心情。
除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外,我校“挑战杯”团队凝聚力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学院和校团委的精心组织。各学院领导都十分重视“挑战杯”竞赛工作,很多院长亲自作动员、作部署,制定激励措施,调动科研教师骨干指导学生团队;学院分团委整合学生资源,组织、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校团委除了制定规范的系列评审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外,力争多邀请校内外专家到校作项目评审、指导,选拔最优秀的项目参加浙江省及全国大赛。特别是在最后的决赛阶段,许多同志全身心投入到参赛组织工作中,热情、周到、细致地做好选手们的后勤保障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比赛。
“椭圆齿轮旋转后插式分插机构的研制”团队学生代表、机械学院孙良同学说,“带队老师的服务很周到,他们和我们一起坐火车去天津再一起坐火车返校,吃住都在一起,没有任何特殊化,这在其他高校是很少见的。当我们在温暖的房间里答辩时,带队老师就顶着寒风在门外等数小时,这让我们心里特温暖。”
决赛期间,选手们心情紧张,带队老师也都绷紧了弦。但为了不影响选手的参赛状态,带队老师一直用心理暗示的方式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我们有这么好的团队、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学生,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成功。”由此把选手们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紧密团结,众志成城,亲切温暖,我校参赛团队在此次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凝聚力,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致于在比赛期间,一些其他高校的参赛选手都喜欢参与我校团队的活动。
悉心指导,精雕细琢,细微处见精神
决赛期间的每一天都是紧张的,选手和指导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共同努力着,对每一件作品进行最后的“精雕细琢”。选手们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来准备,生怕答辩时有所疏漏。指导老师则随时“待命”,悉心指导。虽然天津天气寒冷,但指导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选手们莫大的鼓舞和温暖。
“感谢与我们一同前往南开的导师们,他们真的付出了很多,很辛苦。”每一个凯旋的选手都对老师们感激不尽。决赛期间,我校材纺学院陈文兴教授、信电学院张瑞林教授等指导教师都放下了手中繁忙的工作亲临现场作具体指导,而张瑞林教授已是第二次全程陪同学生参加比赛。选手们说:“指导老师亲临现场为我们打气,给我们指导,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我们硬是把这种压力化为了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挑战杯”的胜利是4个参赛团队两年来精心准备、精雕细琢的结果。“椭圆齿轮旋转后插式分插机构的研制”团队学生代表、机械学院孙良同学说:“申报项目前我们就已经开始了搜集资料等细节工作。去年暑假,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没有回去,都在忙于资料搜集、理论计算、图纸绘制等工作。在项目的后期,我们还去田间做了插秧试验,后来这段插秧视频在“挑战杯”决赛中用上了。”李英杰说:“没有团队成员的亲密合作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我们整个团队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包括寒暑假。”
两年漫长的准备后是决赛上的最后冲刺,千钧一发,如果决赛失误,那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指导老师们对决赛期间学生的表现都很满意,他们告诉记者:“决赛时学生们都非常努力,经常早上六点多就给我们发短信咨询有关事项。”“我们的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既能吃苦耐劳又善于应变。”观摩团成员、材纺学院分团委书记陈德虎这样评价选手。“一种新型嗜高温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研究”团队学生代表、生科院张天成同学说:“全国赛和省赛的赛制不一样,这需要我们灵活去应对。决赛答辩时,一般评委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会主动来询问,所以此时善于表达显得犹为重要,要尽可能地把自己项目的优点展现出来。”
“一定要敢想敢做,还要充分准备,踏实肯干。”南开之行,所有的选手都感慨良多。观摩团成员、信电学院陈浩同学说:“我在现场发现有位参赛同学用英语向外国学者介绍他们的作品,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观摩团成员、机械学院分团委书记王尧骏对学生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无论是参赛的同学还是准备参赛的同学都要练就“铜头、铁嘴、橡皮手”,即要有一颗敢想会想能想的头脑,一张善于表达、能抓住评委心的铁嘴,一双勤奋、善于创作的手。”
制度保障,精益求精,北航再创辉煌
这次“挑战杯”我校实现新突破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成果,除了参与比赛人员的自身努力外,还得益于学校有力的制度保障下所形成的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据了解,我校关于“挑战杯”专门设立了项目,学生都可以通过申请项目来获取资金资助。从2003年开始,学校还在点上和面上确立了一些“挑战杯”奖励措施。在点上,我校2003年在教学文件中明确规定: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8000元;获得浙江省特、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000元、3000元、2000元和1000元。这一奖励力度当时在浙江省高校中是最高的(最近学校对“挑战杯”奖励政策又在作新的调整,还将进一步提高对师生的奖励额度)。在面上,自去年开始,我校规定所有“挑战杯”指导老师都能获得教学津贴,即从“挑战杯”课题立项,到校赛、省赛、全国赛,每一阶段都按照相应学时来计算导师的指导津贴。
参加这次全国“挑战杯”,我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带队老师和选手们都表示人山人海的全国“挑战杯”竞赛现场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现场这么多人,我们只在毕业生招聘会上见过。这意味着我校是在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院校同台竞技,竞争非常激烈。” 带队老师表示在成绩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特别是要总结自身成功的经验和别人失败的教训,杜绝因态度问题、组织上不到位导致失败。“挑战杯”工作任重道远,我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住脚,这值得深思。
在获奖团队回校的当天,学校就组织召开了“挑战杯”座谈会。从如何确定选题、如何发动组织、答辩现场如何发挥等方面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分析了我校的优势和弱势,并提出了许多良好的意见和建议。裘松良校长、程刚副书记和陈建勇副校长等校领导都在百忙中前来参加座谈会,在祝贺成绩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座谈会上,几乎每个获奖团队的代表都提到了“要敢想”,大学生的创意无限,只要敢想,一切皆有可能。同时选手们都提倡大学生应多关注外面的世界,不断去创新。“一些参赛作品真是太棒了,走出去看看,你就会感觉不一样!参加‘挑战杯’,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努力去创新,去实践!”选手们激动地描述了他们在“挑战杯”现场看到的各式各样的新奇作品。在选题方面,带队老师和选手们都总结参加“挑战杯”竞赛要多关注时事政治,“以人为本”是“挑战杯”竞赛获奖课题的根本立足点,选题要关注民生,要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挑战杯”竞赛除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学以致用。
“学院一定要活跃起来,基层的活跃才是真正的活跃。”带队老师强调,“导师和学生组织都在基层,我们希望各学院能更加活跃,更加重视‘挑战杯’。”陈建勇副校长说,我校人文社科类作品很具潜力,曾在第九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希望文科类的学院要加强组织,争取拿出好作品角逐下一届竞赛,弥补今年我校在全国大赛上人文社科类作品零的遗憾。
成绩属于过去,新的长征已经开始。今年我校进入发起单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做的就是紧抓机遇,迎接挑战。
“为了再铸辉煌,我们2009年北航见!”这次,杜兰晓老师又与张瑞林老师有了新的约定。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学校的明天,他们将和整个团队一起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