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新闻特写]辛勤结硕果 青春谱华章——记“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理学院李超荣教授

发布时间:2008-05-23 作者与来源:理学院 祝莺莺 校报学生记者 饶晓艳  浏览次数:

李超荣 男,理学院研究员,我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功能材料及人工有序结构。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各1项。首次在微纳米尺度内,无机体系中,获得了与生命体系密切相关的Fibonacci数花样。在Science,Phys.Rev.Lett.,Appl.Phys.Lett.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获得专利8项。研究成果被学术期刊作为封面报道6次,在国际会议作报告10多次,其中邀请报告2次。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理学院李超荣教授有着一张和蔼可亲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目光里透着慈爱,平时衣着总是很素净。尚未走近他的内心,仅从李超荣的外表,我们就能读出他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李超荣的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度过的,毕业后又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了博士学位。1994年起他工作于英国Durham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直至回国。十多年来,李超荣一直在科研一线工作,从事材料微结构、晶体生长、纳米科学以及空间材料科学的研究,主持和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项目、微重力实验室开放课题、物理所青年基金课题、863、载人航天工程材料科学项目、应力驱动自组装自选课题等项目。在李超荣的身后,已经留下了串串坚实且闪光的脚印;面对科学高峰,李超荣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说他将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中去。

服务国家 教育为本

  从1990年到2007年这短短十几年里,李超荣的经历颇为丰富且精彩。他曾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英国Durham大学物理系、日本东北大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和Queensland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镜实验室等单位任职并开展研究工作。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国外相比尚有差距,但是国外良好的学术氛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厚的待遇条件都没能阻挡住这位爱国赤子归国的脚步。李超荣深信兴国、强国得从教育抓起,于是在2007年的春天,带着满腔热情的李超荣作为我校特聘教授加入了学校理学院物理团队。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但随着团队的快速发展而凝聚形成的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及团队所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使其具有全校瞩目的地位,李超荣的加盟更是增强了这个团队的竞争力。

  进入我校工作后,李超荣虽然把大部分精力贯注于科学研究中,但他始终未忘人才培养这一教师最根本、最神圣的职责。在开展繁忙的科研工作的同时,李超荣担任了本科生微电子制造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材料物理与性能、X-射线分析技术等课程。

  李超荣认为教师的本职是发现人才并育人成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且富有实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李超荣所教授的一位学生说:“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你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并且在他的引领下,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李超荣经常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获得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日常的学习是长远发展的基石。比如学游泳,学会了就多了一项技能。这个技能是储备型的,平时似乎觉得没有太大用处,但在危急时刻却可以自救。作为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知识的储备会在今后带来很大的帮助。”李超荣还认为学生追求知识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同时老师也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大学是一个塑造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引导好学生。大学生应当发挥自主性,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清晰的定位,并结合自己的目标来学习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则要帮助学生挖掘长处,并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成才。”

勤勉创新 厚积薄发

  在教学岗位,李超荣不断探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在学术领域,李超荣勤勉治学,勇于创新,厚积薄发。“有一次我在国外去汽车服务站加油,车子刚刚进站,就有好几个工作人员冲上来。起初我吓了一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积极迎上来为客人服务的。他们的勤劳和主动是值得学习的。”这件事对李超荣的触动很大,使他以更加勤劳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去。严谨勤勉的治学态度再加上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使李超荣在所从事的研究中收获了多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首次”,在业内引起了重大反响。他首次在微纳米尺度内,无机体系中,利用微观应力在芯/壳结构中获得了与生命体系密切相关的Fibonacci数花样,从实验角度支持了花叶序是给定几何支撑上由植物元素(小花,种子,小叶,萼片等)生长引起的弹性能最小化的构型这一生长机理。这对某些生命奥秘的诠释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时,审稿人对成果的原创性和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后续的研究中,李超荣进而又发现了这种Fibonacci数螺旋花样的手性特征。而这样的“首次”对李超荣来说还有很多。

  在科研的道路上,李超荣并不是独行客,他说知识的沟通交流对于个人进步很重要,在交流中有助于开阔视野,打开思路,进步更快。李超荣告诉我们,国外学习交流的氛围十分浓厚。比如英国的Durham大学每天都有TeaTime时间,他发现每到这个时候,教授、学生都会聚在一起探讨相关的学术话题。有时候一些困扰你很久的问题,也许就在TeaTime时间里得到了答案。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产生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提升自我。

  “厚重以固,博宽为怀;长省以待,厚积为要”,这是李超荣的座右铭,对待科研事业,他也一直秉承着这一座右铭所体现的精神。此次李超荣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1990年至2004年间,李超荣就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科技青年奖”、“王宽诚科研奖金”等多项科研奖励,取得了包括“一种空间晶体生长炉”、“可调节减振器”、“有双层加热炉丝的电阻炉炉管”、“可变温场管式电阻炉”、“可变温场聚合炉装置”、“阵列式智能加热油浴聚合炉”、“可变温场聚合炉装置”、“可控沙流加速度实验装置”、“遥控晶体生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等8项专利。从1994年至今,李超荣所研究的项目曾得到国家基金委青年、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开放基金、载人航天一期材料科学分系统、攀登、863、自由探索等多项基金的支持,他的研究成果曾在Science、Phys.Rev.Lett.、Appl.Phys.Lett、J.Appl.Phys.、nanotechnology、J.Crystal Growth、Appl.Phys.A、J.Vac.Sci.Tech.、Phys.Rev.B、物理等知名刊物发表。凭借着这些积累,李超荣毫无悬念地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联系实际 求真务实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天空的宽广、辽阔令人折服,李超荣觉得生命和知识的领域同样是广阔无垠的,有待去研究、去探索。

  人们常说,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李超荣也认为科技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科技的应用,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也是科学灵感的来源。他举例说,功能材料是具有特殊性能的高新技术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等都属于功能材料,功能材料在通讯传输、照明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再比如我们所见到的孔雀漂亮的羽毛和蝴蝶美丽的翅膀其实本身并没有颜色,而是无色的材料经过有序的排列之后才显示出的图案,与此相对应的科学研究方向就是有序结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我校科研启动基金的支持下,李超荣与Columbia University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两位教授所合作的《球面上的应力驱动的自组装三角及迷宫花样》于2008年1月在物理大类国际最权威杂志Phys. Rev. Lett.(《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在压应力超过一定的值后,柔性衬底上的表皮会出现皱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人体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真皮层水分的流失会出现的皱纹一样。他们的研究成果以Ag芯/SiO2壳微结构为模型,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揭示了这种非平面上的皱褶规律,为调控应力屈曲花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通过改变柔性衬底的曲率来实现。并且对在曲面上应力屈曲规律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植物中花托上花样的形成,胶体团簇的形成以及液滴(金属或氦)的结晶过程,这些问题都涉及能量最小化过程与支撑体的几何关系。见我们一脸迷惑的样子,李超荣笑着解释说,这一研究成果的一个直观贡献就是能让人们理解大自然中许多花样的产生和演化,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仙人掌和松果的花样就是按照一定的花样结构排列的。


  天路无极,李超荣在科学的云梯上不懈地攀爬着。等待他的是人生更大的挑战,而他拥有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去攻克新的科研难关。“辛勤结硕果,青春谱华章”,李超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青春最华美的乐章,为教育兴国、科技强国释放着自己全部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