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经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校园经纬 >> 正文

[新闻特写]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团队建设——记我校计算机部教学团队

发布时间:2008-06-30 作者与来源:计算机技术教研部  浏览次数:

  省计算机一、二级统考通过率一直保持在88%以上,名列省高校前茅;拥有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两个课件荣获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一等奖;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组织教师准备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

  提起我校计算机技术教研部(简称“计算机部”),大家脑海中便会浮现上述信息。作为一个面向全校开展计算机教学和科研的部门,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这样骄人的成绩,究竟原因何在呢?请跟随笔者走进这个团队,一探谜底。

借力东风 快速发展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是在10年前的计算中心教师团队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1998年,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根据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155号文件“关于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组建了公共计算机教学部。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再只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而且也确立了从三个层次模式到1+X的教学模式,为此学校进一步重视并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计算机部由初期的3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了现在这个年富力强、中青为主、知识结构分布合理的团队。

  近几年该团队师资队伍的大变化也得益于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大力培养。团队中的教授都承担有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全面培养新教师的上课技巧、讲课方法、授课内容的组织。经过培养教育,这几年该团队青年教师的讲课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和三等奖3人次,组织奖两次。

  团队还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力度,要求每个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参加科学研究,每学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国内一、二级期刊上发表,并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自学一门新课程、新技术。

  经过几年的发展,团队目前有教职工24人,校内聘任教师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14人;博士后及博士4人,硕士11人;省优秀教师、教坛新秀各1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校教学名师1名,骨干教师2名,优秀青年教师1名。团队成员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开拓创新、勤奋进取、团结协作,展现了蓬勃的朝气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现在该团队不仅承担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典型核心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1)和另外5门后续课程(X)“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系列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国家863、省自然基金、省重点攻关和浙江省科技服务等20多项纵向和横向项目,并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20多篇被SCI/EI收录。

创新教学 培养人才

  计算机部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语言》、《WEB程序设计》等主要课程是辐射面广、影响重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的精神,该团队率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创新教学,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和学生兴趣,提供多个模块进行有选择性菜单式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花大力气建设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

  在教学中,团队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该团队每个任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认真备课,并制作了精美的电子讲稿。早在2000年前后,当时学校还很少有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团队教师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计算机课程和讲座的时候,就开始采用“电子讲稿”进行教学。电子讲稿授课直观、形象、生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团队的多媒体课件建设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并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部的老师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努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向深入。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引用教学案例开启学生的智慧灵感,通过上机实验、在线测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布置“主题作业”,激发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该团队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网上教学。从2001年开始,团队就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网站(http://10.16.23.20/),经过几年的建设运行,网站已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教学网站设置的栏目有:网络课堂、网上实验、作业系统、在线测试、网上讨论、电子邮箱等。《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基础》等课程电子教案和作业、习题等也被搬到了网站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广阔的空间。其中,“在线测试”能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学习讨论区”,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可以就学习上教学上的问题开展自由讨论,实现教学互动。同时,该团队还自行开发了计算机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系统,建立了试题库,实行无纸考试,并自动阅卷评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解决下沙学生找不到老师的情况,计算机部安排了教师值班,进行答疑辅导。该团队设立了“开放式学习机房”,每天安排任课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答疑和辅导,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项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好几年,深受学生的欢迎。虽然大部分教师都住在城西,但他们还是通过各种努力坚持了下来。

  此外,计算机部还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ACM是国际计算机协会组织的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其目的旨在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充分展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团队从2006年开始开展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训练和指导工作,取得了优良的成绩。2006年组队获得“校赛”冠军;2007年5月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省赛并获得铜牌;2007年11月份参加了亚洲区的ACM竞赛,在网络预赛时,我校从16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百强,并参加了南京、北京现场决赛,在南京赛区获得优胜奖,在北京赛区则获得了第33名的好成绩。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计算机部重视科技开发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目前,完成或正在承担参与的省部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横向科研项目3项。其中“软家装经销ASP平台”是国家863项目的子课题,已于2005年研制完成;“多组态全工况工业锅炉仿真系统”是省特种设备检验中心委托开发的一套集工业锅炉仿真培训与考试为一体化的大型软件平台,该系统的软件编制在2008年即将完成。同时,团队还承担了学校“OA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的开发任务。

  计算机部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所以这些项目的研发工作基本上都集中在暑期进行。每个假期,团队成员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团结协作,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特别能战斗的团队精神,展示了顾全大局、精益求精、团结实干、勤奋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深化改革 硕果累累

  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部的计算机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5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被省教育厅列为精品课程后,2007年《C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课程又被省教育厅列为精品课程。同时,《VB程序设计》被列为校精品课程,《WEB程序设计》被列为校重点课程。

  除课程建设外,该团队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省教改项目2项,校教改项目17项,参编教材7部。《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实践》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平台》分别获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C语言梦工厂》和《畅想Photoshop》获得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C程序设计》和《VB程序设计》获得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另外《C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课件评比”,被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评测委员会评为优胜奖。这些成果的取得是该团队近年来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的结晶。

  为促进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方向发展,该团队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2006年10月,计算机部成功承办了“浙江省高校《C程序设计》教学平台推广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等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意义,并希望我校Ch交互式教学平台不仅在全省各高校推广,还要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些教改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CGI的C智能学习系统”项目的研究形成的“C程序梦工厂”已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其成果获得“浙江省第六届优秀教学软件比赛”一等奖,从其诞生至今其用户对问题解决的提交量已达到56000多人次。“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平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支撑,保障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顺利开展,受益学生近3万多人。

  另外,计算机教学网站http://ecs.zstu.edu.cn的点击数已达245万多人次;Web程序设计考试系统在校内考试中正式使用,已有两届学生使用,并于2008年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开考;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Web程序设计》教材已经被浙江省高等院校广泛使用,并为部分其他省份的高校采用,深圳大学图书馆、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等都有收藏;“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信息技术基础-Linux基础篇》第一版印数已近1万册,被国内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普遍采用,并修订重版。


  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和团队建设不断带来新的课题。为此,“计算机部人”决心继续努力,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时刻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