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浙江教育报》刊登我校党委书记吴锋民理论文章。
原文如下:
立足红色文化育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吴锋民
《实施意见》明确高校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对高校如何用好课堂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立足浙江“红色根脉”资源优势,把红色资源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积极探索立足红色文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新要求。
守好“红色根脉”,优化课程思政体制机制。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制度支持,高校在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时,需要注重构建校地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框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分类推进。多部门协同推进,积极搭建平台,不断拓展资源,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浙江理工大学重视对革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发挥“红色根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百年党史、校史中的红色元素,在红色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了将红色文化的“思政之盐”溶于专业实践的“课程之汤”,学校打造红色手绘、红色模型、红色地图、红色服饰等一系列红色课程思政体系,形成百花齐放、富有“红船味、浙江味、新时代味”的特色育人品牌,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无缝衔接、同频共振。
打造“红色馆群”,深化课程思政载体建设。落实全面加强浙江红色精神谱系学习宣传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高校而言,校地的“红色馆群”资源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这些红色文化的“水库源泉”能有效转化为思政育人的“涓涓细流”,成为校内外师生学党史、新中国史和浙江精神的全时空阵地。浙理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结合浙江“三个地”蕴含的红色元素,打造以丝绸博物馆、红色文化讲习馆、红色档案馆为核心的红色文化馆群,学生通过打卡参观、学习研讨、党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馆内的场景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拉近与鲜活“四史”及榜样人物的“物理距离”,促进馆群与课程的“化学融合”,有效推进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常态化、系统化、一站式开展。
当好“红色传人”,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课程思政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好创新趋势,不断挖掘有效载体与路径,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浙理工依托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首个红色文化研究二级学科硕士点、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校基地等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学术研讨、现场教学、教材编写、课程开设、校地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大力推进基于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的课程思政建设。出版通论性教材《红色文化概论》,作为课程教学依据。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师资库,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培育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推动课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宣讲红色精神、演绎红色经典、调研红色资源、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大力实施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已举办4届“力行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新闻来源网址:
http://www.zjjyb.cn/html/2022-03/25/content_35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