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杭+新闻报道了我校国教学院师生“巧手改衣”服务乡村振兴。
原文如下:
中国教育报:师生村民喜相“缝”
■2022新春走基层
“听说有大学老师和学生来村里免费改衣服,早点去好占个位置。”下午1点,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东新村的陈大姐迫不及待地拿着裁剪好的几块布料来到村头的文化礼堂。
这个日前举行的活动原本下午1点30分开始,还不到开始时间现场已人头攒动。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装技术学院的4名专业教师和7名学生,还有两台缝纫机加上几箱子的工具、布料,现场布置的几件曾在全国大艺展上获一等奖的作品,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巧手改衣”有别于普通的缝缝补补。
项目负责人汪珊介绍,该活动脱胎于学生的专业课程,最初是为了宣传环保理念,在校园、社区用最难降解的牛仔布料进行改衣。由于广受欢迎,活动开始走进农村,用的布料也五花八门,既符合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又会适当加入一些时尚元素。
接过陈大姐的几块布料,学生张亦涵迅速识别出这是德绒料,这种布料色彩淡雅、手感舒适。张亦涵决定用它裁剪一套贴身的打底衫,几套动作下来,陈大姐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年轻的娃娃手艺不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有的想把老伴的裤子改小点,有的发愁羽绒服破了怎么办,有的要把孩子的连身裤拆成上下两件。村委书记金松良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没有专业的裁缝,家家户户的老旧衣服被扔掉的居多,“怪可惜的,我们把改衣活动的消息发到17个村民微信群,很快得到响应,今天过来的人数超出了预期”。
多数村民从实用角度提出修补要求,也有部分村民表达了对时尚的追求。小姑娘沈英带来了一件几年前买的麻布格子衬衫,衣服还能穿,但款式略显老气。专业教师钱狄青思索一番后,找来纱巾、里料,将纱巾缝至衬衫背部上方,将带花纹的里料裁剪成若干块,缝至胸袋、袖口处,衣服瞬间变得年轻起来。看到改造后的衬衫,沈英有些激动:“原以为时装是模特走台的专属,但这件衣服我平时也能穿得出去。”
研究服装时尚的教师刘丽娴认真观察着每一位走进文化礼堂的村民,时不时还做些记录。她对记者说,“巧手改衣”活动为师生了解普通大众的服饰风格提供了新鲜素材,“这两年,服装界掀起了一股国潮风,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中汲取更多灵感”。
为了给大伙传递更多的时尚理念,刘丽娴现场邀请村民李福娣上台当模特,拿出学生设计的服饰,给李福娣搭配出不同的效果,同时介绍明后年的流行款式和颜色。台下的村民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爆发出喝彩声。结束模特首秀后,李福娣略带羞涩地说:“现在生活好了,衣服也要穿得好。”
历时4个小时的“巧手改衣”活动,共免费为村民裁剪、修补、改款近百件衣裤,学院党委还与村党委签约,成立党建共同体。学院党委书记吴跃峰表示,学院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通过师生党员送服务下乡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时尚元素。
新闻来源网址: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2/11/content_605355.htm?div=-1

杭+新闻:一针一线总关情 这群师生志愿者进村为村民“巧手改衣”
1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时装技术学院近20名师生志愿者来到运河街道东新村开展“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为民服务志愿活动,青年志愿者在资深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现场为村民“巧手改衣”。
活动前,东新村的工作人员主动了解村民的需求并通知到位,学院的师生志愿者则一大早就将所需材料和工具搬到了活动现场。刚过12点半,就有村民带着破旧衣物前来缝补。“村民大多上了年纪,勤俭节约惯了,衣服旧了破了都舍不得扔,又有老花眼,穿针引线很困难。所以这个活动一经发出,就收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东新村负责人说。
现场,服装设计与工程系专任教师董旭波正在为村里的老人置换棉服上坏掉的拉链。“这个拉链被揿扣钉住了,只能剪掉,然后把新的拉链缝进衣服里。”她剪得从容且细致,刀刃所经之处形成了一条笔直的线,“现在换拉链的师傅越来越少了,很难找到,况且这样的一条拉链,在外面换一下差不多200块,我们现在给他换掉,省事又省钱。”
一旁的村民沈其文则惊呼:“衣服变好看了!”在她的棉服上,原本破了洞的地方,被一张小巧可爱的补丁贴覆盖。为了试验补丁贴的粘合性,她还用力揉搓了几下:“这个图案是我自己选的,我很喜欢!使劲搓也不会掉,真不错!”
除了为村民“巧手改衣”,学院还在现场举办了“时尚穿搭”活动,视觉传达系教授刘丽娴结合生活实际和现代流行趋势,邀请现场观众为其配色穿搭。
本次活动是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时装技术学院与东新村校地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用贴合专业的方式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振兴,落实好“三为”精神的同时,活动也为学院今年落户东新村附近、促成和谐的“邻里关系”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学院还与东新村党委、团支部签署了“党建共同体”协议书和“大学生实践基地”共建协议,通过探索党建共建新模式,提升党建带团建科学化水平,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培育高素质的新一代青年。
新闻来源网址:https://apiv4.cst123.cn/cst/news/shareDetail?id=668455278634598400&ic=sr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