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我校特聘教授储昭根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采访解读“乒乓外交”。
原文如下:
“乒乓外交”是偶然中的必然
50年前,中美两国“以小球转动大球”,融化了两国历时20多年相互隔绝的坚冰,由此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翻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如何看待当年“乒乓外交”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此次世乒赛,小小乒乓是否有望再度续写两国友谊?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一带一路”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储昭根。
记者:如何评价当年“乒乓外交”的作用和效果?
储昭根:“乒乓外交”创造了“小球转动大球”的传奇,中美关系解冻及随后中美关系正常化,是这个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和解及关系正常化进程。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开启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进程。1979年1月1日,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乒乓外交”改善了中国外部环境。中美关系的变化,有力促进了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由此开创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开启“乒乓外交”后不到一年,中国先后与加拿大、意大利等38个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同时,中国对外经济联系也有所加强,对外贸易明显增长。
记者:当年的“乒乓外交”取得积极效果,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储昭根:“小球”之所以能推动“大球”,看似偶然,实则隐含某种必然性。除了面临共同威胁、国内政治需要及地缘政治考量等原因外,中国作为一支新崛起的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包围封锁。面对美国的“遏制孤立”政策,中国没有屈服,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同愿在平等基础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开展交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抗美援朝对新中国来说是一场立国之战,打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尊严及安全。随后,新中国提出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美国的禁运政策逐步宣告破产。
不仅如此,中国还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此形成的“政治冲击波”要远远大于原子弹“TNT”的物理当量,这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崛起的中国让美国决策者无法视而不见,双方建交成为必然。
记者:此次休斯敦世乒赛中,中美跨国配对组合参赛,您认为小小乒乓是否可以再度续写两国友谊?来自体育界的友好呼吁,对于当前的中美关系有何启示?
储昭根:在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之际,中美选手跨国配对参加世乒赛混双项目意义特殊。
首先是特殊背景。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近几年由于美方错将中国定义为头号竞争对手及遏制对象,致使中美关系遭受全面冲击。中美关系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美双方落实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时达成的共识,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将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
其次是特殊地点。休斯敦对中美关系有着特殊意义。1979年,邓小平正是在休斯敦的小镇竞技场欣然接受一顶牛仔帽并向观众挥舞致意,这一入乡随俗的举动表达了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人民的友好之情。不久后,中国在休斯敦设立了第一个驻美总领事馆。自2002年加入休斯敦火箭队后,姚明成为活跃在NBA赛场上的中国名片。然而,2020年正值美国大选年,在政治操弄下,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被迫关闭,是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延续中美友谊有望从休斯敦开始。
最后是特殊纪念。世乒赛首次落地美国,又适逢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中美混双组合出战,就是让小小乒乓再次成为中美体育文化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及民心相通的载体。中美两国有充分理由继续拓展两国人民间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交流与合作,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把中美关系建立在民间、民心及民意基础上,这是促使中美关系重回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的动力所在,也是中美选手跨国配对参加世乒赛混双项目真正的意义所在。
新闻来源链接: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index.html?guid=1463564017099341829